大同:数字经济崛起,算力之城加速跑
大同:数字经济崛起,算力之城加速跑
2024年,山西省大同市在数字经济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市数据中心累计完成投资196.7亿元,建成标准机架23.4万架,投运服务器57.3万台。这个曾经的“煤都”正在悄然转型为“算力之城”,数字经济正成为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布局:从数据标注到算力中心
大同市的数字经济布局呈现出“双轮驱动”的特点:一方面,以数据标注产业为切入点,打造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另一方面,以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构建算力产业集群。
在数据标注领域,大同市已培育引进59家数据呼叫(标注)企业,建设了9个大型职场,覆盖10个县区。目前,全市数据标注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已达2.16万人,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3.5万人,产值将超过11亿元。
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大同市已吸引多个重大数据中心项目落地。其中,秦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于2018年率先落地灵丘县,拉开了大同算力产业发展的序幕。随后,阳高中联绿色数据中心、京东集团华北(灵丘)智能算力数据中心、抖音火山云太行算力中心相继落地。据统计,大同在用、在建数据中心规划总投资已达442亿元,服务器规模超过350万台。
发展优势:区位、能源、气候三重优势
大同市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地理位置来看,大同位于“乌大张”(乌兰察布、大同、张家口)长城金三角合作的结合处,距北京仅330公里,是距离北京较近的能源大市,也是山西省唯一拥有双路由骨干光纤专线的城市。
能源方面,大同电网骨架坚强,储能发展较快,电网柔性调节和供应能力较强。与周边数据产业发展较快城市相比,大同市算力企业电价具有一定优势。例如,2024年1-2月中联平均电价约为0.5元/度,战略新兴产业奖补政策实施后,算力企业用电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气候条件也是大同发展数字经济的一大优势。大同气候冷凉,地质稳定,每年有近10个月时间能够使用自然冷源制冷,同等技术条件下,可以节约能耗30%,是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产业的理想区域。
产业带动:就业与经济双丰收
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大同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以京东物流(大同)客服中心为例,该中心于2021年10月正式揭牌,设有客服座席2600个,承担着京东物流华北、西北和其他部分地区客户服务进线业务。3年多来,该中心不仅为大同提供了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也为省内各中、高等院校提供上千个就业实习岗位。
此外,大同市还计划通过传智教育等机构,以大同数据科技职业学院为载体,以每年5000人为培养目标,力争为大同市培养1万名高素质数字人才。
绿色发展:算力与电力协同推进
在“双碳”背景下,大同市积极发展绿色电力,推动算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目前,大同正在推进建设国电湖东、晋控同热三期和中煤3个2×100万千瓦“上大压小”煤电项目,以及大怀线特高压输电工程、600万千瓦晋北新能源基地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
以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为例,该基地加大新能源和节能降耗技术推广与应用,开展“新能源+储能”试点示范,通过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构建数据中心绿色多元能源供给体系,实现零碳绿色数据中心目标。
大同市的数字经济实践,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传统能源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座千年古城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