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寻幽 之 栖霞寺
古寺寻幽 之 栖霞寺
南京栖霞古寺,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刹,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栖霞山的怀抱之中。它始建于南齐永明二年(484年),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南朝时期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现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圣地,也是一处自然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寺周围群山环抱,四季景色各异:春天,桃花、杏花漫山遍野,一片绚烂;夏天,绿树成荫,蝉鸣阵阵;秋天,红枫如火,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宛如一幅宁静的水墨画。
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南朝的隐士、著名经学家明僧绍在这里隐居,最初称“栖霞精舍”,舍宅为寺,法度禅师以此为基础,正式创立“栖霞寺”,后来逐渐有了千佛岩、舍利塔、庙宇殿堂等建筑。隋文帝时,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栖霞寺为首。唐高祖时期,称“功德寺”,与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唐高宗时期,御制“明徵君碑”,并敕改“功德寺”为“隐君栖霞寺”。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建,赐额“栖霞寺”。清朝乾隆年间五次南巡,均驻跸栖霞寺并拨款扩建,使其拥有僧舍两千多间,殿宇之多冠绝东南。栖霞寺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兴衰,却始终屹立不倒。
步入栖霞寺,山门古朴而庄严,上悬“栖霞古寺”的匾额,红墙灰瓦,飞檐斗拱,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肃穆。穿过山门,便进入了寺院的核心区域。沿着中轴线前行,依次可见弥勒殿、毗卢宝殿、法堂等主要建筑。毗卢宝殿是栖霞寺的主殿,殿内供奉着毗卢遮那佛,周围环绕着众多的罗汉像。
千佛岩
除了宏伟的古建筑,栖霞寺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千佛岩。千佛岩,又名千佛岭,也叫千佛崖,是南京唯一一处六朝佛教石刻遗迹,建造年代略早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略晚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至明代历代均有增添。现存石窟佛龛200多个,石像500余尊,题刻也很多。
舍利塔
栖霞寺的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南唐时重建,是栖霞寺内最有价值的古建筑。历经千年风雨,虽有部分石檐毁坠,仍巍然屹立,成为金陵佛气极盛的见证。
大佛阁
大佛阁,又称三圣殿,位于舍利塔东,供无量寿佛,为南齐时代开凿。正中是无量寿佛像,身高10.8米,连座高13.3米,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左右立侍,高11米,合称“西方三圣”,故而此殿称为“三圣殿”。佛像的衣褶风格颇似大同云冈石窟的佛像。门口的两尊石佛原为舍利塔旁的两尊接引佛,高三米多,秀美典雅,与洛阳龙门石佛相似,亦为中国佛教艺术黄金时代的绝世珍品。
明徵君碑
“明徵君碑”立于唐上元三年(676年),由唐高宗李治诏立,是为纪念明僧绍舍宅为寺而立,明僧绍因朝廷多次征召不赴,世称“徵君”。
明徵君碑碑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由碑额、碑身和碑座三部分构成。碑额篆书“明徵君碑”四字,由唐朝书法家王知敬书写,碑额两侧雕刻六龙拱额图案。碑身两侧为狮首绶带西番莲纹纹饰,碑身正文为行书,一共33行,每行74字,全文共2376字,文采华美,碑文由唐初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写。碑阴“栖霞”两个大字,出自唐高宗李治御笔。
此碑石材非同一般,碑面上可见许多的梅花状白色斑纹,它因此被称为“梅花石”。据考证,这是二叠纪“栖霞灰岩”,梅花斑纹则是动物海百合茎的化石和中国孔珊瑚化石,距今已有2.8亿年。经推算,全碑正面海百合动物化石达22000多个,世界罕见。碑座龟趺头部还有球斯瓦格虫筵化石,这又是用2.9亿年前石炭纪船山灰岩雕刻而成。作为南京地区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明徵君碑不仅是文物古迹的珍品,也是地质学界化石标本的珍品。
载满祝福的风铃声在栖霞寺的空气中飘动,清脆、灵动,它们呼应着古韵,也盛满希望。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