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州:地震后如何保障公共卫生?
新疆克州:地震后如何保障公共卫生?
2025年2月4日清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阿合奇县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虽然此次地震震级不高,但其发生地克州位于帕米尔高原东部,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2024年1月,邻近的阿克苏地区乌什县曾发生7.1级强震,克州震感强烈,这凸显了该地区地震灾害风险的严峻性。
地震不仅会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等直接破坏,还会引发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如饮用水污染、传染病爆发、医疗资源短缺等。因此,提升地震后的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对于克州这样地震多发的地区尤为重要。
制度建设:筑牢公共卫生保障基石
克州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陈俊虎表示,提升卫生应急体系现代化水平,制度建设是基础。近年来,克州围绕重特大地震灾害、相关传染病救治等重点工作,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持续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目前,克州已制定多项重要预案和指南,包括《2024年自治州地震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力量准备方案》《自治州防震减灾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自治州地震灾害救援指南》等。针对地震可能引发的“断路、断点、断网”和“断、慢、乱”等极端复杂状况,克州卫健委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克州卫健委2024年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相关单位及时更新完善地震应急准备专项预案、救援力量准备方案、应急物资保障方案,细化落实应急措施和保障措施。
应急队伍:打造公共卫生救援铁军
“提升克州卫生应急体系现代化水平,关键在于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卫生应急队伍。”陈俊虎介绍说,自2023年6月新疆克州高规格召开卫生健康大会以来,克州卫生健康委员会重新组建了5支县级以上紧急医疗救援队伍,共计90人;同时组建了6支县级以上传染病防控应急队伍,共计68人。
为提升队员的专业能力,克州卫健委特别组织了2024传染病及自然灾害应急队伍能力培训班,邀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机构的援疆专家授课。培训内容涵盖检伤分类、急救包扎、气管插管、防护服穿脱、消毒液现场配制等多个实用科目,并在阿图什市阿湖乡进行了现场演练。
实战演练:检验应急处置能力
实战演练是检验卫生应急队伍处置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卫生应急处置水平的关键手段。在应急管理部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的“应急天山·2024”抗震救灾实战化综合演练中,克州卫生健康委员会抽调80名卫生应急队员、180套参演装备和20辆特种车辆,参与了“医疗救治和伤员转运”“灾区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等科目的演练,获得应急管理部和自治区应急管理局的高度赞扬。
在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应急综合演练中,克州卫生应急队员更是经受住了极端天气的考验,圆满完成了紧急集结、捡伤分诊、现场救治、伤员转运、心理干预等多个环节的演练。此外,克州还邀请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医科大学等机构的专家设计演练方案,在乌恰县开展了模拟地震灾后疫情的应急演练,重点演练了疫情监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采集与检测、疫点消毒、密切接触者管理等关键环节。
重点领域的保障措施
饮用水安全
饮用水安全是地震后公共卫生保障的重中之重。克州生态环境局定期发布饮用水水质监测报告,确保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安全。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克州饮用水水质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为地震等灾害发生后的饮用水安全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染病预防
克州高度重视地震后的传染病预防工作。通过多次实战演练,克州卫生应急队伍已具备较强的疫情监测、报告和处置能力。同时,克州还加强了传染病防控应急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专业培训,确保在地震等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采集与检测、疫点消毒等工作,防止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
医疗救援
医疗救援是地震后公共卫生保障的关键环节。克州通过组建专业的紧急医疗救援队伍,不断提升医疗救援能力。在实际救援中,医疗救援队伍展现出了高效的专业素养。例如,2024年1月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后,克州的援疆医生们迅速行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成功救援了一名在高原采风时出现严重高原反应的中央美术学院学生。这次救援行动充分展现了克州医疗救援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持续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实战演练以及重点领域的保障措施,克州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地震后公共卫生保障体系。这不仅有效提升了克州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的能力,也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起了坚实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