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宜兴前墅龙窑:活标本里的千年秘密
探访宜兴前墅龙窑:活标本里的千年秘密
“击缶、祭窑、敲窑……”随着一声声古老的仪式,江苏宜兴丁蜀镇的前墅龙窑迎来了乙巳蛇年首次开窑。这座已有600余年历史的龙窑,被誉为研究中华陶瓷生产史的“活标本”,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柴烧技艺,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和紫砂爱好者前来朝圣。
一座活着的龙窑
前墅龙窑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作为目前国内仅存的两座仍在烧制陶瓷品的明代古窑之一,它不仅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龙窑烧制技艺还被列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座“活着的龙窑”全长43.4米,由窑头、窑身和窑尾三部分构成,头北尾南,依自然山墩蜿蜒而上,形似一条巨龙。窑身外壁宽约3米,高约1.55米,黑色瓦檐拔地而起,黄色土坡如龙脊般隆起。这种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紫砂壶和大型摆件、陶盆可同时烧制。
古法柴烧的奥秘
前墅龙窑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传统的柴烧技艺。每窑可入陶坯7000余件,烧制过程需要窑工昼夜不停地添柴烧火,通过观察火焰颜色来控制温度,烧制时间长达48小时。这种古法柴烧技艺,不仅考验窑工的技艺和耐心,更需要对温度的极致把控。
“热窑,是将窑内的水汽蒸干,可以让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温;窑工再通过窑背的鳞眼洞投入松枝和杂柴,一段一段地燃烧,这是烧窑。窑火温度是决定紫砂制品成色的关键,窑工们通过目光观测火焰温度,这种对温度极致的把控力,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前墅龙窑柴烧技法传承人华盛如是说。
传承与保护的挑战
然而,这项承载着数百年智慧与美学的技艺,正面临着传承的严峻挑战。目前能够坚守并熟练掌握古法柴烧技艺的窑工师傅已不足十人。他们不仅是技艺的集大成者,更是匠人精神的标杆。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宜兴市丁蜀镇持续打造“陶式生活 自在丁蜀”文旅品牌,重点推出“龙窑过大年”等品牌活动。2023年,由丁蜀镇人民政府牵头,江苏卓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获得前墅龙窑的独家IP授权,推动古龙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的新生
2025年春节,前墅龙窑举办了盛大的“龙窑过大年”活动。活动现场锣鼓声声、人潮涌动,众多市民游客与紫砂爱好者共赴这场“泥土与火焰的千年之约”。晾胚、装窑、烧窑、冷却……一件件造型别致的花瓶、紫砂壶茶杯被依次捧出,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赞叹。
为了实现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宜兴市丁蜀镇持续打造“陶式生活 自在丁蜀”文旅品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的“龙窑过大年”品牌活动,让龙窑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
“卓易文化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前墅龙窑品牌打造,让璀璨的陶文化以非遗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多元形式,打造龙窑特色景点,成为宜兴数字文旅新亮点。”卓易文创负责人周群说,希望将文物等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转化为富有时代感和民族特色的生活要件,让生生不息的前墅龙窑“活起来”。
这座历经600多年沧桑的前墅龙窑,不仅是一座古老的窑炉,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璀璨明珠,照亮了匠人精神的璀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