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药物新突破:慢性咳嗽有救了!
靶向药物新突破:慢性咳嗽有救了!
慢性咳嗽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带来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近年来,医学界在慢性咳嗽的治疗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针对咳嗽反射的靶向药物治疗显示出显著效果。这些新型靶向药物能够精准作用于引起咳嗽的关键环节,为长期受慢性咳嗽困扰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慢性咳嗽的疾病负担
慢性咳嗽的定义因年龄而异。在儿童中,持续超过4周的咳嗽被视为慢性咳嗽;而在成人中,这一时间标准延长至8周。据统计,全球成年人慢性咳嗽的患病率约为10%,在中国呼吸科门诊中更是占到30%的病例。这种疾病不仅带来不适,还可能导致疲劳、睡眠障碍、尿失禁、社交尴尬,甚至引发抑郁或焦虑。
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近年来,针对慢性咳嗽的靶向药物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P2X3受体拮抗剂成为研究热点。P2X3受体是嘌呤类受体家族的一员,位于初级传入神经上,其过度活化与感觉神经元的超敏化有关,可引起过度、持续和频繁的咳嗽。因此,通过拮抗P2X3受体,可以降低传入神经兴奋性以抑制咳嗽。
Camlipixant(BLU-5937)是目前研究最深入的P2X3受体拮抗剂之一。在一项IIb期临床试验中,该药物使难治性慢性咳嗽患者的24小时咳嗽频率降低了34%,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另一款国产高选择性P2X3拮抗剂HS-10383也显示出良好的前景。其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物整体耐受性良好,半衰期长达35-48小时,支持每日一次口服给药,且没有味觉障碍相关的不良事件。
除了P2X3受体拮抗剂,其他类型的靶向药物也在积极探索中。纳布啡(Nalbuphine)是一种阿片类κ受体激动剂-μ受体拮抗剂,可提供基于阿片类药物的治疗益处。在CANAL研究中,与安慰剂组相比,纳布啡缓释片治疗组患者日间咳嗽频率降低了52.5%,24小时咳嗽频率下降了50.8%。吗啡作为阿片类药物,也可直接作用于大脑中的神经通路发挥镇咳作用。PAciFY COUGH研究显示,硫酸吗啡治疗组日间咳嗽频率较安慰剂组下降了39.4%。
其他创新治疗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研究人员还在探索慢性咳嗽的其他潜在原因和治疗方法。法国图卢兹大学的Laurent Guilleminault教授发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综合征(CANVAS)与慢性咳嗽密切相关。CANVA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RFC1基因第2内含子区的AAGGG双等位重复扩增引起。研究显示,16%的难治性慢性咳嗽患者存在双等位基因致病性重复扩增RFC1变异体,9%的患者存在单等位基因变异。RFC1重复扩增患者通常更年轻,慢性咳嗽通常早于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数年出现。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Michael Schappe教授则从神经机制入手,发现表达PVALB(Parvalbumin)的迷走神经元介导了气道闭合反应,并支配称为神经上皮体(NEBs)的特定肺上皮细胞群。刺激NEBs或迷走神经PVALB神经元会诱发喘息反射,而消融这些神经元则能有效消除气道关闭时的喘息反应。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理解慢性咳嗽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未来展望
随着对慢性咳嗽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未来的治疗策略将更加精准和多样化。P2X3受体拮抗剂等靶向药物的出现,为难治性慢性咳嗽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基因研究和神经机制的突破也将为开发更多创新疗法提供理论基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药和治疗方法大多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距离广泛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患者在期待新疗法的同时,也应积极配合现有治疗方案,以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
慢性咳嗽的治疗正迎来新的突破,但要实现真正的精准治疗,还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创新疗法能够早日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