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瀑布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精华,更是文人墨客竞相歌颂的对象。从古至今,无数诗词歌赋、书画作品都留下了瀑布的身影,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宋·王安石《咏千丈岩瀑布》)
“银河忽如瓠子决,泻渚五老峰之前。我疑天仙织素练,素练脱轴垂青天。......”(元·杨维祯《庐山瀑布谣》)
“九层峭壁划青空,三级鸣泉飞暮雨。”(宋·白玉蟾《三叠泉》)
“翠屏横截万里天,悬水落成千丈玉。”(元·王季文《九华谣》)
“疑似龙池喷瑞雪,如同天际挂飞流。”(《安图县志》载咏长白瀑布诗)
何香凝 王一亭 《青山瀑布》
瀑布,是河床陡坡或悬崖上倾泻而下的壮丽水流。它或高或低,或大或小,各具风姿。大的瀑布,如银河狂泻,浩浩荡荡,气吞山河;小的瀑布则轻柔如丝,若带若云,缥缈如雾。
中华大地的瀑布千姿百态,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其他水体相比,瀑布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实用价值,更多的是它所赋予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享受。自古以来,那些热爱自然、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的文人墨客,都钟情于瀑布的飞流。他们不仅踏遍了瀑布的每一个角落,更留下了无数的题咏、题刻和墨宝,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游记》中对黄果树瀑布的描写尤为著名:“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
马远《观瀑图》局部
元代文人李迥的《观开先瀑布记》描绘得栩栩如生:“瀑行青壁间,如长虹委蛇,下沉邃渊。须臾,大风暴起,泉石不得行,从旁制曳,欲断还续;忽飞旋重轮,直入空际。回风一散,万象冥蒙;或文绡霞绶,陟降天际;偶随飙轮,奄尔而逝;瞬息万状,殆不可穷。急雨继之,四山雾晦,银竹森竖,形神开悟。”
梁楷 (传)《观瀑图轴》局部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庐山谣》中写道:“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傅抱石《诗意山水图》局部
唐代著名政治家、诗人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傅抱石《松林策杖图》局部
清代诗人蒋士铨的《开先瀑布》:“瀑布之水源何来? 划然下裂长峰开。下士目骇自天落,绝顶乃有干盘回。青山断缺耸双剑,元气直泻岩头摧。飞流已出不肯下,一线中折分潆洄。隐现数折蓄精锐,失势一落如奔雷。”
文征明《仿王蒙山水图》局部
元代大书画家、诗人赵孟頫的《水帘泉诗》:“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
李公麟 (传)《莲社图》局部
清人严遂成的《白水岩瀑布》:“万里水汇一水大,訇訇声闻十里外。岩口逼仄势更凶,夺门而出悬白龙。龙须带雨浴日红,金光玉色相荡春。雪净鲛绡落刀尺,大珠小珠飘随风。风折叠之绘变相,三降三升石不让。.....岂不贤于谷泉之在香炉峰,坐享大名而无功。”
樊圻《秋山听瀑图》局部
瀑布飞流的奇妙,不仅让诗人陶醉其中,也深深吸引了那些“师造化”的画家。在中国山水画中,描绘瀑布的作品屡见不鲜。
中国山水画多表现山水树石烟云,而瀑布则是其不可或缺的元素。画家们之所以偏爱描绘瀑布,一是因其为山水画的重要表现对象,二是因绘画中有山无水不活之说,瀑布在画中起到构图和谐的作用。
我国的传统山水画,至北宋成蔚然大观之势,并形成了董巨、荆关、李郭三大流派。
董巨以绘江南山水为主,少奇峰怪石,多钟灵秀色;
荆关专写太行山石,危岩峭壁,气势沛然;
李郭多摹黄土高原一带荒山野岭,山峰浑圆,丘壑遍布。
范宽《溪山行旅图》
表现瀑布飞泉神韵的作品,如荆关派的著名画家范宽所画的《溪山行旅图》。画中所描绘出的山高水长的意境,堪称我国传统山水画中表现高山流水、表现瀑布之美的典范。
郭熙《早春图》
关荆现派中的其他画家,如郭熙的名作《早春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也都在画面上表现了瀑布之美。
李唐《万壑松风图》
水在山水画中常常作为生命的象征,流动与变化是其无尽的韵律。而瀑布,作为水的一种独特形态,更是将这种活力和灵动性展现得淋漓尽致。瀑布的水流汹涌澎湃,充满力量和生命力。因此,瀑布被视为一种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自然现象,可以带来健康、力量和生命。
李照东《揭西黄满磜飞瀑》
在李照东老师所绘的《揭西黄满磜飞瀑》中,瀑布和松柏等元素则蕴含了长寿的寓意,因为拥有内在平衡和智慧的人往往更能健康长寿。不仅给观者带来视觉上的震撼,还能让心境更加豁达。
樊圻《秋山听瀑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