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并应对抑郁和焦虑?
如何区分并应对抑郁和焦虑?
抑郁症和焦虑症是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们在症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上存在明显区别。
如何区分抑郁症和焦虑症?
抑郁症和焦虑症虽然都属于情绪障碍,但在情绪指向、行为表现和治疗策略上有各自的特点。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这两种疾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注点不同
- 抑郁症患者常聚焦于过去,对已发生的事情感到自责或无助,并对未来缺乏希望。
- 焦虑症患者则更多担忧未来可能发生的事,这种不确定性引发持续的紧张与不安。
情绪表现
- 抑郁症的核心特征是情绪低落,患者可能感到悲伤、绝望,甚至有自杀倾向。
- 焦虑症则以过度担忧为核心,伴随恐惧、不安等情绪反应,通常没有明确的对象或内容。
行为特征
- 抑郁症患者行动迟缓,兴趣减退,社交意愿降低。
- 焦虑症患者表现为坐立不安、易激惹,难以集中注意力。
生理症状
- 抑郁症常伴有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性欲减退等症状。
- 焦虑症则可能出现心悸、出汗、颤抖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治疗方式
- 抑郁症主要通过抗抑郁药物治疗,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 焦虑症则常用苯二氮䓬类药物缓解急性症状,同时结合心理治疗。
如何自我识别?
如果你怀疑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可以尝试使用一些专业的自测量表进行初步评估。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量表:
简明症状量表(BSI-18)
这是由Derogatis在SCL-90基础上编制的简化版量表,包含18个题目,用于测量抑郁、焦虑和躯体化症状。条目简洁且便于施测,现已广泛用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T.Beck 编制,能有效评估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该量表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中广泛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由Zung于1971年编制,包含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用于评出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在心理咨询门诊中,SAS是了解焦虑症状的常用自评工具。抑郁自评量表(SDS)
由W.K.Zung编制于1965年,是美国教育卫生福利部推荐的用于精神药理学研究的量表之一。该量表使用简便,能直观反映病人抑郁的主观感受及其变化情况。
如何应对抑郁症和焦虑症?
国家卫生健康委针对社会对心理健康的主要关切,编制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为我们提供了科学实用的应对方法:
适量运动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重视睡眠质量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都可能干扰睡眠。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则常常伴随着失眠早醒等问题。另一方面,睡眠不良会影响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睡眠不足会损害情绪调控能力,使负面情绪增加。及时就医
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持续两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郁症。抑郁症可导致精神痛苦、学习无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观厌世。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需要及时防范。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
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症状。公众要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的觉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尽早求治,防止问题加重。抑郁症、焦虑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相结合而治愈,及时治疗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预防复发。遵医嘱用药
药物治疗是针对许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精神类药物种类繁多,药物在用量、适用范围与禁忌、副作用等方面各有特点,精神类药物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某些药物的滥用可能会导致药物依赖及其他危害。在用药期间,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尊重医生的要求按时复诊,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类别及用量的调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应继续听从医生的用药指导,不可急于停药。自己任意调整药量甚至停止用药可能带来病情复发或恶化的风险。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其表现和程度因人而异,应向医生沟通咨询,切不可因为担忧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老年人要多运动、多用脑、多参与社会交往,包括:保持规律运动的习惯、增加有益的户外运动、保持学习与思考的习惯、积极进行社会交往等。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人们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惧和排斥很多是出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实际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可以缓解乃至康复。因此,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效治疗,症状得到控制后,可以承担家庭功能、工作职能与社会角色。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之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当的,会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新的压力。对于能够维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为其提供适当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康复。学习压力管理技巧
压力管理技巧包括时间管理、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保持良好作息习惯
规律的作息习惯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确保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都有助于维持心理健康。建立积极心态
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学会感恩、培养乐观的态度、设定合理的目标,都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
抑郁症和焦虑症虽然常见,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记住,关注心理健康,就是关注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