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峰团队揭秘:内蒙古向日葵高产秘籍
于海峰团队揭秘:内蒙古向日葵高产秘籍
内蒙古是我国最大的向日葵产区,2023年种植面积达744.8万亩,产量147万吨,分别占全国的68%和66%。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位深耕向日葵育种20余年的科研工作者——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于海峰。
打破国外垄断,选育优质新品种
2008年以前,我国向日葵种子市场几乎完全被国外品种垄断,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占有率不足10%。为改变这一局面,于海峰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成功选育出10个向日葵新品种,其中就包括广受好评的科阳1号、科阳2号和LJ368等。
这些新品种不仅有效解决了优质高抗专用品种缺乏的问题,还大幅提升了亩产量。以LJ368为例,这个抗列当向日葵新品种在实际生产中表现出色,深受农民欢迎。
创新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现代农业的建设,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于海峰深知机械化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性。他带领团队在研究食葵主栽模式基础上,形成了包括机械化播种、田间管理、收获以及后续清选加工在内的全程机械化节本增效生产技术体系。
这一技术体系的实施效果显著:人工成本节省约15%,效益增加约300元/亩。同时,团队还研发了配套装备,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多元化栽培模式助力农民增收
为了真正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提升产业竞争力,于海峰团队还研究推广了“科阳”系列食用向日葵间、套、复种高效栽培新模式和清简化实用技术。例如,在河套灌区,他们创新了燕麦复种育苗移栽向日葵、大麦复种育苗移栽向日葵和豌豆间作向日葵高效栽培模式,探索结构调整新途径。
此外,团队还推广了“‘科阳’系列杂交向日葵地膜覆盖大小行栽培”和“向日葵增施钾肥促增产”两项轻简化实用技术,进一步提升了产量和经济效益。
科技培训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在做好研发的同时,于海峰还注重科技培训和服务工作。他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在线答疑、集中授课、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协助地方农业部门、农技人员、企业与种植户及时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我心里一直想着如何能够为产业多做一些贡献,如何能够给老百姓增加收入。”于海峰说,虽然近年来通过科研人员的努力,产生了一定的效益,但真正实现向日葵产业的高效发展依旧任重道远。
展望未来,内蒙古农牧厅计划到2025年将向日葵面积稳定在600万亩左右,单产较2023年提高5公斤左右,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40亿元。同时,还将启动农牧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认定培育工作,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从2024年起,内蒙古将在主要向日葵产区开展品质评价工作,构建向日葵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向日葵品质检测标准,推动向日葵分等分级。此外,还将联合全国科研院所等优势科技力量共建国内权威的向日葵科技研发中心,加快优良向日葵新品种培育步伐。
在以于海峰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内蒙古向日葵产业正朝着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