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下,构建邻里互助文明楼层微治理实践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下,构建邻里互助文明楼层微治理实践
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指导下,天津市河西区挂甲寺街道美化里社区香江花园2号楼10层开展了一场邻里互助文明楼层微治理实践。该项目通过深入了解社区服务群体的需求,整合资源,发挥“五社联动”赋能基层微治理,成功构建了一个邻里互助的平台,实现了邻里互动、互帮互助、文明和谐、美化家园的目标。
一、案例背景
案主为河西区挂甲寺街道美化里社区香江花园2号楼10层8户居民,包括年轻居民、中年住户、独居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和租户外来居民。当前,许多社区居民逐渐变成“熟悉的陌生人”,老旧小区面临入学难、看病难、出行难、楼道堆物、养老设施与服务设施缺失、便民惠民服务覆盖不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居住满意度。
二、问题分析
理论基础
社会支持理论重视人对社会的适应性,强调个人对周围环境资源的利用。邻里效应理论则强调邻里特征对居民生活态度、社会行为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这些理论为项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问题分析
如何改变邻里环境,实现邻里互助,凝聚社会力量,聚拢公益服务的人气、志愿服务的氛围,聚焦“一老一小一残一困”重点服务群体的需求,实现重点服务人群的生活正常化。
服务对象需求
构建一个邻里互助的平台,以“聚力、聚气、聚焦”,用好邻里人、办好邻里事、重塑邻里情的“三聚三邻”原则,实现邻里互动、互帮互助、文明和谐、美化家园的作用,以楼门文化串联邻里感情的重要纽带,做好基层治理的细枝末节,激活社区内在活力,实现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精益化创新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三、服务计划
服务总目标
通过对楼层居民的走访调研访谈,深入了解社区服务群体的需求,实地了解社区的社会资源情况,社区治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社工站在开展服务中充分结合整体情况,开展专业性服务,整合资源,发挥“五社联动”赋能基层微治理。
具体服务目标
- 由社区整理楼层居民群众基本情况等。
- 由社工站发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打破之前的陌邻关系,逐步构建暖邻氛围。
- 深入调研群众急难愁盼的需求。
- 制定文明公约、楼层邻里和谐歌、楼层文化栏建设等。
- 各自分工负责联系相关的爱心单位、爱心商户能为居民提供的志愿服务类型。
四、服务过程
居民需求的搜集
利用网格群、入户走访、业委会、物业等多种渠道途径搜集社区群体的需求,充分利用座谈会、社区活动了解群众对社区治理的服务需求,利用小组讨论、“卡归打签法”,引导大家现场讨论需要共同遵守哪些文明公约才能更好地建设楼层文化。
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
广泛走访辖区单位,物业单位、业委会,征求辖区单位、爱心商户的支持,链接有爱心有能力参与社区治理的公益力量。
志愿者的招募
将楼层居民逐步发展加入志愿服务队,营造互帮互助的邻里氛围。
楼层文化栏的设计
由社工站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访谈需求后,进行楼层文化栏设计,楼层文化栏的设计思路,既干净整洁、美观实用,又功能完备、亮点创新,有公告栏、文明公约、邻里和谐歌等人性化的温馨提示,同时有文化展示栏、风采展等文化内涵的展示,更有创新性的居民互助信息,每户居民一个爱心互助卡,同时有手写区,方便居民之间的互动。
楼层文化栏的枢纽作用
楼层文化栏是社区创新微治理的重要载体,实现了信息共享、居民互动、楼层议事、邻里互助、尊老爱幼、传承优良家风、文化展示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效实现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枢纽平台。
五、服务评估
通过调研访谈座谈,梳理楼层居民的需求,社工站、社区结合座谈讨论的内容,围绕楼层文化特点,居民的合理化建议,凝聚自治合力,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满足楼层老中青不同年龄段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邻里和谐、互帮互助”的特色楼层,并在实施过程中,引导居民们积极参加布置,把楼层变成大家庭,让深厚的情谊充满楼层,让楼层更加和谐,充满凝聚力,营造出满满的“回家”幸福感。
社工站在服务过程中,此案例比较成功,其中有几个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
通过多次的调研访谈座谈,倾听服务对象的心声,链接多方的资源,帮助服务对象整体策划,并持续为服务对象跟进服务,挖掘辖区的潜能,同时不断地增能,最终促成“大家的事大家办”的邻里互助的新局面。
创新思维,以前的楼层宣传栏都是“冷冰冰”的宣传性标语,而美化里社区的楼层文化栏是“活生生”的暖民治理,成为该层居民重要的活动阵地,文化展示、邻里互助,能够更好地解决邻里之间的事务,解决独居高龄老人风险等社区治理的重要问题,广泛链接社会单位、爱心商户、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社会资源,多方参与,多角度并进,形成社会支持的网络,联动社会慈善资源共同服务社区困难群体,兜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让困难群体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志愿者和社会的温暖和力量。
六、专业反思
社工在服务过程中,从多角度多元化的思考和创新,创新服务内容,活化邻里关系,构建支持网络,重塑邻里关系,广泛链接资源等共同服务,同时挖掘服务对象、辖区身边的资源、志愿者、社会支持等,社工作为推动者,搭平台建阵地,构建服务模式,实现双向赋能增能,挂甲寺街道社工站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立足于社区服务群体的需求,以社会工作支持网络理论和邻里效应理论,利用服务对象和辖区的优势和资源,探索和实践邻里互助新模式,精细化、异质化、聚焦化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推动社区基层治理为民服务再创新。
本文原文来自社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