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老龄化发展蓝皮书》发布:应对老年疾病,我们准备好了吗?
《中国健康老龄化发展蓝皮书》发布:应对老年疾病,我们准备好了吗?
近日,《中国健康老龄化发展蓝皮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与施策(2023-2024)》正式发布,这份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红漫主编的蓝皮书,汇集了25篇研究论文和报告,深入探讨了我国健康老龄化研究与施策的热点问题,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了重要参考。
人口老龄化:一场迫在眉睫的挑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超以往。预计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将增至21亿人,其中80%来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问题尤为严峻。据统计,202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升至25%。
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主要包括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其中,阿尔茨海默病尤为值得关注。据《2023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数据及防控策略》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预计到2050年将突破4000万。
防治现状:筛查率低,家庭照护负担重
面对庞大的老年疾病患者群体,我国在防治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以认知障碍为例,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人群总知晓率虽超过九成,但主动就诊率仅有一成多。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诊疗现状调研报告》,近六成患者是在出现症状后才首次就诊,体检或认知筛查发现问题后进一步明确认知障碍的患者仅为10.06%。
北京大学教授胡泳的一篇自述文章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他描述了自己作为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母亲的全天候照护者的生活:从擦拭嘴角、清理排泄物到换洗床单衣物、做饭喂药,24小时无休。这个案例生动展现了家庭照护的艰辛和挑战。
此外,我国老年医学发展相对滞后,专业照护机构严重不足。据统计,目前能够提供专业照护的养老机构仅占需求的30%左右,大部分家庭仍依赖于家庭成员照护,这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也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创新应对:数字化养老与智慧康养
面对挑战,蓝皮书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应对策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数字化养老和智慧康养理念。蓝皮书强调,要以“数字化养老、数质化研发、数智化赋能、数治化实践”为主线,将数字智慧手段渗透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提升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
北京市在推进健康老龄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在全市开展失能健康管理项目,截至2023年底,累计筛查重点老年人32.4万人次;实施老年人“口福”项目,已累计为6万余名老年人提供免费口腔健康检查;选取70个社区(村)作为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开展心理健康评估。
此外,蓝皮书还介绍了黑龙江中医药康养发展对策、江苏体医养融合社区慢性病老人运动干预模式、深圳健康养老模式等地方实践经验,为全国健康老龄化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国际经验:建立完善健康监测体系
在应对老年疾病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日本建立了完善的老年人健康监测体系,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并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美国则注重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通过社区活动、健康教育等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此外,许多国家都重视早期预防和干预。例如,英国推行的“健康老龄化”计划,通过早期筛查和干预,有效延缓了老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共同行动: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社会应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氛围;家庭应承担起照护责任,提供情感支持;老年人自身也要树立积极老龄观,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正如原卫生部部长高强所说:“健康老龄化,正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与健康中国宏伟蓝图的有机结合,两者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有健康、幸福、有尊严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