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在甘南探寻非遗之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在甘南探寻非遗之美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24A07RAL00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中国人基于传统历法体系,确定正月初一是春节,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围绕着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节日主题,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度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民俗”,春节囊括了众多、具体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是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载体。在新旧年俗的交织中,我们品味过往,感念岁月,畅想未来;在近距离感知春节的点点滴滴中,共同感受着五千年文明的脉动。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庆祝春节申遗成功,甘肃省文旅系统拟以“我们的春节 人类的非遗——甘肃非遗贺新春”为主题,有序开展系列宣传,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活态呈现陇原儿女独特的年俗礼仪、民风气质、精神特质,表达着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家庭幸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强盛的深深祝福。

现将全省各市(州)与春节有关非遗项目、习俗、活动等进行发布,以飨广大网友和读者。

在甘南探寻非遗之美

欢声笑语贺新年,齐聚一堂迎春来。乙巳春节,甘南州卓尼县、舟曲县、临潭县等地“我们的春节、人类的非遗”蛇年春节非遗传承实践与传播展示活动陆续开展,丰富了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百姓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

红彤彤的窗花、喜艳艳的对联、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所有元素都意味着春节来了。“东山转灯”“正月十九迎婆婆”“万人扯绳赛”“巴郎鼓舞”……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生动展现着甘南独特的文化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甘南,走进藏族同胞的“春节”。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东山转灯

时间:正月初三后

简介:“东山转灯”是甘南州舟曲县东山镇石家山、韩家沟、真节村、鲁家村、湾里村一带的民俗活动,素有“转灯踩道”和“迎灯纳福”之说。村民们每年从腊月起开始做灯,破竹扎灯,糊灯贴花,捆扎火把;正月初三后转灯。转灯只限于男子。灯具各异,有手提宫灯、八卦灯及象形的鸡、鸭、鱼灯等,还有身后背灯,长约2尺,上端口略小,可插纸花,内容奇妙绝伦。

夜幕降临时,转灯的人集合整队排号。时至,鸣放三眼炮,烟花不熄,锣鼓唢呐喧天,数百转灯人背起灯笼,手持火把响器,入场踩道。引路者为“道头”,按提前定好的字型,谋划协调,迈步前进。转灯人前后相随,人们随锣鼓节奏,手舞足蹈,边唱边走。入村之后,火把熄灭,灯笼排成一字形穿村而过,家家焚香化马互敬酒致意。午夜入场踩道转灯,欢乐舞蹈,通宵达旦,仪式方告结束。“东山转灯”有别于其他民俗形式,是多元化、综合性的艺术再现体,聚宗教、祈福、娱乐为一体,是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见证。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临潭县“万人扯绳”赛

时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简介:临潭县“万人扯绳”赛是该县群众性的一项体育活动,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举行。据《洮州厅志》记载,临潭县“万人扯绳”赛是“用长绳一条,联小绳数十,千百人挽两头,分朋牵扯之。其俗在西门外河滩,以大麻绳作二股,长数十丈,另将小绳连挂大绳之末,分上下两股,两钩齐挽,少壮咸牵首及力扯之。老幼旁观,鼓噪声可撼岳。以西城门为界,上下齐扯,凡家居上者,上扯;家居下者,则下扯,胜者踊跃欢呼;负者亦颇为失意。其说以为扯绳之胜负,即以占年岁之丰歉。”

现代的扯绳是用直径5公分的钢丝缆绳,总长1100多米,重达8吨。比赛开始,参赛者一拥而上,分挽绳的两端,双方联手将木楔子串在龙头中间,以鸣炮为号,开始角逐。“万人扯绳”赛集中体现了古代军队中独具特色的练兵形式,是展现民族团结和互助意识,以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一项大型特殊竞技。“万人扯绳”赛的形式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形式与内容,属于全民参与的民间体育活动,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巴郎鼓”舞

时间:正月初五

简介:“巴郎鼓”舞是流行在甘南州卓尼县境东部藏巴哇、洮砚、柏林三乡藏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歌舞,在卓尼当地藏语统称为“莎目”,是吐蕃古老民间宗教文化的遗存。作为当地群众继承至今的神舞,“巴郎鼓”舞对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使用的特殊道具——羊皮鼓尤具特色,故根据其击打的方式和形状称其为“巴郎鼓”舞。追溯“巴郎鼓”舞蹈的渊源,与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活动有关。古羌族在祭祀神灵时,有“披发跣足,敲击枯木兽皮作舞”的习俗。当地的藏族先民,在沿袭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又继承了吐蕃宗教法舞击乐的样式,创造了带长把的双面羊皮鼓,作为他们每年祭祀五方神灵、庆贺五谷丰登、载歌载舞的伴奏道具。

按当地习俗,每年正月初五为莎目的起日(始跳),正月十五为歇日(结束),正月十六就将巴郎鼓供起。“巴郎鼓”舞的曲目流传下来的约有十余种,每种曲目都有曲名、固定的使用程式和相应的舞蹈动作。“巴郎鼓”舞的曲调也极有特色,调式均为民族五声徵调式,不时出现以清角为宫的暂转调,并将商调式以上四度移调方式穿插其中;曲式结构均为带曲首的单句体和双句体;歌词的填法尤为特殊,单句体曲调要反复一次才能填一句主词,即第一遍填前四个音节,第二遍填后三个音节。曲调节奏沉稳徐缓,凝重雄浑。旋律进行起伏跌宕,比起境内其他几类藏族民歌的旋律,四度跳进明显增加,并插入一些五度,甚至七度的大跳。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正月十九迎婆婆”

时间:正月十九

简介:“正月十九迎婆婆”(舟曲称圣母娘娘为婆婆)是舟曲县遗留下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动,是整个正月活动的高潮,犹如舟曲县的狂欢节。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吸收了藏传佛教、道教的精华,神职功能不断膨胀,从以前单一的迎生送子、求儿求女,扩展到今天保佑一方平安、祈福禳灾的民俗活动。“正月十九迎婆婆”是县城四街、两关以及附近村庄16个寺庙中供奉的16位“婆婆”聚集在一起游街、赐福、接受叩拜的一项民俗仪式。

正月十九日上午,各寺庙将自己的婆婆和轿子精心打扮一番,婆婆穿戴一新,凤冠霞帔、珠光宝气,轿子四周挂满玻璃方灯、香荷包,富丽堂皇。晚九时,16位婆婆先汇聚到城东驼铃山北段的东门上,依次进城,16位婆婆轿灯火辉煌,宛如明星长龙,从天而降。每座轿用彩旗开路,锣鼓相随,到每家门前停留几分钟,接受叩拜,各家焚香化马、鸣炮、祭酒献茶。轿停之处,新媳妇竞相摘取轿前悬挂的荷包,希望赐下娇儿,人们争先恐后钻轿子,意为消灾免难、保佑平安。从北街头至下西街口为16轿“婆婆”队伍最齐全的地段,之后,西路4轿出西门而归,余下沿街巡游,分别归庙。此时已到凌晨三时半,至此,“迎婆婆”仪式方告结束。

“正月十九迎婆婆”有别于其他民俗形式,是多元化、综合性的艺术再现,聚宗教、信仰、赐福、娱乐为一体,是羌汉、藏汉民族和睦相处的见证。如今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一习俗也不断顺应发展潮流,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经常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已成为集经济、文化、宗教、旅游、娱乐为一身的节日,在舟曲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8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非遗项目、习俗和活动,共同构成了甘南独特的春节文化景观。它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更是甘南农牧民群众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支柱。在时代的发展中,我们应继续深入挖掘和阐释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让它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