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手工麦芽糖:甜蜜传承迎新春
金华手工麦芽糖:甜蜜传承迎新春
天刚蒙蒙亮,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的永思堂里已经热闹起来。倪炳申与姜红波夫妇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忙碌。作为金东区麦芽糖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姜红波深知每一道工序的重要性。
古法工艺,匠心独运
制作麦芽糖的第一步是准备原料。将浸泡在清水中的糯米沥干后,放入蒸笼中蒸熟。这看似简单的步骤,却需要严格控制时间和火候,以确保糯米的软硬度适中。
蒸熟的糯米随后被倒入石臼中,这是整个工艺中最关键也最费力的环节。倪炳申与姜红波夫妇需要默契配合,一人用特制的木槌反复捶打,另一人则不断翻动糯米团。这个过程不仅考验体力,更需要精准的力度控制,以确保糯米能够变成细腻柔滑的糍粑。
接下来是麦芽发酵环节。将麦芽汁缓缓倒入糍粑中,混合均匀后静置发酵。在这个过程中,时间与微生物共同作用,将淀粉逐渐转化为糖分。原本洁白的糍粑也在这一过程中染上了淡淡的金黄。
发酵完成后,糖液被倒入大锅中进行小火慢熬。熬糖的过程需要不断搅拌,以防止糖液粘锅。随着温度的升高,糖液逐渐变得浓稠,气泡在锅中欢快地翻腾跳跃,整个作坊都弥漫着香甜的气息。
当糖液熬制到一定程度,便进入最关键的拉糖环节。姜红波将冷却好的糖液挂在木架上,用两根木棒反复拉扯。这个过程不仅考验体力,更需要掌握好力度和节奏。在一次次的拉扯中,麦芽糖由最初的淡黄色逐渐变成晶莹剔透的白色,口感也从软糯变得酥脆香甜。
传统年俗,甜蜜象征
麦芽糖不仅是金华的地方特产,更是中国传统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麦芽糖象征着甜蜜和幸福,尤其在小年祭灶习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巧晖介绍,小年祭灶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人们在新年前后迎灶王爷,并打扫灶台供奉上精致的食品,表达顺应自然时节变化以及对食物的珍视。从魏晋时期起,人们逐渐将小年习俗里的迎灶王爷与长寿关联起来。人们在小年时节,会制作糖瓜和一些麦芽糖制作的糕点,供奉在灶台上,表达祈求健康平安的寓意。
传承创新,焕发新生
近年来,姜红波夫妇不仅坚持用古法技艺制作麦芽糖,还积极创新传承方式。他们通过直播平台展示麦芽糖的制作过程,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关注。同时,永思堂内还定期开展麦芽糖研学活动,为学生们开辟传统文化教育新路径。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项非遗技艺。”姜红波说。如今,琐园村的麦芽糖已不再只是一种传统美食,更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每逢冬季的节假日,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参观麦芽糖制作过程、购买麦芽糖。
随着春节的临近,手工麦芽糖再次成为人们心中甜蜜的象征。姜红波和他的徒弟们通过直播等新平台积极推广这一独特的手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这项非遗技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这份甜蜜与情感的传承必将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