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航母“威尔士亲王”号或被出售:技术问题、资金困境与未来走向
英国航母“威尔士亲王”号或被出售:技术问题、资金困境与未来走向
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皇家海军正在考虑出售“威尔士亲王”号航母,以应对资金短缺问题。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尽管英国海军随后否认了这一说法,但考虑到“威尔士亲王”号航母目前的实际情况,这一可能性并非完全不存在。
命运多舛的“威尔士亲王”号
作为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的二号舰,“威尔士亲王”号自问世以来就被寄予厚望,被视为英国重振海上雄风的利器。然而,从建造之初到服役后的表现,这艘航母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
经费不足,建造标准难达预期
“威尔士亲王”号的建造过程深受资金问题困扰。为压缩成本,英国政府在设计参数上做出多项调整,导致航母性能大打折扣。例如,放弃了更为强劲的核动力,转而采用燃气轮机推进系统;为节约成本,舰载机选择直接使用美军F-35B,而非自主研发;自卫武器系统也因经费限制,仅配备了3座MK-15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和4座DS30B型30毫米舰炮。
问题频出,服役表现令人堪忧
自2019年12月服役以来,“威尔士亲王”号频繁出现各种技术问题。2020年10月,轮机舱因消防管道破裂而浸水,导致配电板受损;2022年8月,右舷螺旋桨联轴器意外断裂,不得不拆除33吨重的右舷螺旋桨;更令人担忧的是,据统计,截至2023年5月,该航母在服役的1251天中,仅有267天在海上执行任务,有411天在港口或船坞接受维修,出海时间仅占总服役时长的21.3%。
国内争议:是战略资产还是财政负担?
面对“威尔士亲王”号的种种问题,英国国内对其未来角色定位存在巨大争议。
支持者认为,两艘航母对英国国防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俄乌冲突持续和中东局势紧张的背景下,它们恢复了英国海军在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的影响力。然而,反对声音同样强烈。过去15年,英国海军已累计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两艘航母的建造、维护和战备工作。在当前严峻的财政压力下,不少议员质疑航母的实际效用,认为这些资金可以更好地用于发展急需的新型驱逐舰或其他军事装备。
未来走向:出售、封存还是继续维护?
面对资金短缺和技术问题,英国皇家海军可能采取以下几种方案:
出售或封存:考虑到维护成本高昂且使用效率低下,出售或封存“威尔士亲王”号可能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潜在买家可能包括澳大利亚、印度等AUKUS盟友。
轮流封存:为维持英国的国际形象和军事威慑力,可以考虑将两艘航母轮流封存。即每艘航母在一个完整战备周期内进行一次远洋部署,其余时间则在欧洲海域执行常规任务。这种方法有助于减少海军运营成本,提高人员利用效率。
继续维护:尽管面临资金压力,英国也可能选择继续维护两艘航母,但需要大幅削减其他军事开支以维持航母的运营。
国际影响:英国海上力量的未来走向
无论最终选择何种方案,这一决定都将对英国和国际军事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海上实力一直是其国际地位的重要支柱。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未来,不仅关系到英国的军事实力,更影响着其在全球事务中的角色和影响力。
从全球视角来看,世界各国航母建造都遵循着由易到难、由小转大的规律,融合、多能、隐身、无人是当前航母发展的新热点。英国如何处理“威尔士亲王”号的问题,也将为其他国家提供重要参考。
尽管“威尔士亲王”号航母的命运尚未确定,但这一事件无疑反映了现代军事力量发展中的诸多挑战: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下维持高水平的军事能力?如何平衡传统武器系统与新兴技术的投资?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英国,也是全球各大国在军事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