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五熟釜”到“拨霞供”:火锅的千年变迁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五熟釜”到“拨霞供”:火锅的千年变迁史

引用
虎嗅网
12
来源
1.
https://m.huxiu.com/article/2703973.html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ETUVD8052287C5.html
3.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23cc2197782b915b424e7910309347c5
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QDVN1850521BRHI.html
5.
http://paper.people.com.cn/zgcsb/pc/content/202501/27/content_30054086.html
6.
http://dnxbhg.com/wenhua.html
7.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739807&Type=bkztb&SubID=1263
8.
https://www.shijixinlin.com/goon.asp?id=1700
9.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1169962/12428343842.html
10.
https://m.newsduan.com/static/content/22xwzh/2024-11-06/1303686995763544817.html
11.
https://www.quanzhou.gov.cn/gastronomy/ch/cycx/mscy/202412/t20241227_3123374.htm
12.
https://www.quanzhou.gov.cn/gastronomy/ch/sqsm/yxyzc/202411/t20241121_3107222.htm

在中国美食界,有一种烹饪方式,从三国时期一直流传至今,历经近两千年沧桑,依然活跃在我们的餐桌上,它就是火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探寻火锅的千年变迁史。

01

从“五熟釜”到鸳鸯锅:三国时期的创新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御厨们发明了一种名为“五熟釜”的炊具。这种锅具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被巧妙地分隔成五个独立的空间,每个空间可以同时烹煮不同的食材,既避免了串味,又能让各种食材保持最佳口感。这种设计,可以说是现代鸳鸯锅的鼻祖。

02

“拨霞供”的诗意:南宋时期的涮肉艺术

时间来到南宋,一位名叫林洪的文人在《山家清供》中记载了一次难忘的美食体验。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林洪来到武夷山拜访隐士饶止翁。主人偶然捕获了一只野兔,却苦于没有厨师可以烹制。于是,他们决定采用一种新颖的烹饪方式:将野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料腌制,然后在烧沸的水中用筷子夹着肉片涮熟。这种吃法不仅让肉质更加鲜嫩,还增添了不少乐趣。林洪为此赋诗:“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这句诗不仅描绘了涮肉时汤面上浮动的泡沫,更赋予了这种吃法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拨霞供”。

03

火锅的普及与鼎盛:从唐代到清代

火锅的魅力很快征服了整个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这句诗不仅描绘了冬日里围炉夜话的温馨场景,也暗示了火锅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饮食方式。

到了宋代,火锅更是成为冬日里的时尚饮食。人们不仅在家中围炉而坐,享受“暖炉会”的乐趣,还将其搬上了正式的宴席。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提到,这种涮肉的吃法在京城的宴会上也十分流行,不仅可以用野兔肉,猪肉和羊肉也同样适用。

清代可以说是火锅的鼎盛时期。据记载,乾隆皇帝对火锅情有独钟,曾多次在江南巡游时携带火锅。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在嘉庆元年正月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千叟宴”,宴会上竟然摆放了1550多个火锅,邀请了5000多位宾客共同品尝,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火锅盛宴的纪录。

04

火锅的文化内涵:团圆与温暖的象征

火锅不仅仅是一种烹饪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朋友聚餐,火锅都以其包容性和互动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寒冷的冬季,亲朋好友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火锅旁,边煮边食,边吃边聊,这种氛围不仅温暖了身体,更温暖了人心。

从三国时期的“五熟釜”到南宋的“拨霞供”,再到今天遍布大街小巷的火锅店,火锅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了近两千年时光。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承载着中国人对团圆、温暖和幸福的向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热气腾腾的美味和它背后的文化内涵,都将永远传承下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