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行动》排片风波:一部优质电影的“绝地求生”
《蛟龙行动》排片风波:一部优质电影的“绝地求生”
2025年春节档,一部耗资6.8亿的军事动作大片《蛟龙行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排片困境。这部由林超贤执导、博纳影业出品的电影,虽然在制作上精益求精,但在上映初期却只获得了6%的排片占比,黄金场次更是低至4.2%。这一现象引发了电影界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排片风波:从6%到“绝地求生”
《蛟龙行动》的排片困境始于预售阶段。在春节档开始前的某博之夜上,“最受期待春节档电影名单”中六部电影有五部上榜,明显排挤了《蛟龙行动》。这种社交平台的宣传策略直接影响了影院的排片决策,使得《蛟龙行动》在起跑线上就处于劣势。
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在路演活动中情绪激动地表示:“我昨天就很激动地说出了打一星的都是黑水。其实针对的就是这种粉圈的不理性行为……《蛟龙行动》绝不撤档!”他指出,当前豆瓣评分体系存在被粉丝操控的问题,呼吁观众给予影片公平的评价。
制作精良:中国首部潜艇电影的突破
《蛟龙行动》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不仅在故事上延续了前作的高水准,在制作上更是实现了全面升级。为了真实还原潜艇大战,剧组耗资巨大,1:1搭建了四艘潜艇,每艘造价高达8000万。导演林超贤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达到最高标准。
演员们也为这部电影付出了巨大努力。在零下十度的天气里,林超贤导演坚持水下拍摄长达二十天;女演员蒋璐霞在生理期仍坚持在冰冷的水中拍摄,甚至在憋气训练中一度昏迷;其他演员也经历了严苛的体能和军事训练,只为呈现出最真实、最震撼的战斗场面。
市场困境:排片与评分的双重挤压
《蛟龙行动》遭遇的困境,折射出当前中国电影市场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一方面,排片机制的不完善使得优质影片难以获得公平的放映机会;另一方面,社交平台上的恶意评分和不理性行为,影响了观众的观影选择。
于冬在接受采访时坦言,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观众流失严重,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下降了20%,换算下来就是“我们的电影市场少了两亿多观众”。他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大制作、大投入的电影,缺少让观众必须到电影院观看的大片。
未来启示:重工业电影是出路
《蛟龙行动》的遭遇引发了对电影市场的深刻思考。正如于冬所说:“只有重工业电影,才能救中国电影。”这部电影以其震撼的视听效果和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证明了高质量的电影作品能够重新吸引观众回到影院。
然而,如果像《蛟龙行动》这样的优质电影因为排片和评分问题而无法获得应有的市场回报,未来谁还会投资和制作这样的大体量电影?这不仅关系到一部电影的成败,更关系到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呼唤公平竞争与理性评价
《蛟龙行动》的排片风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诸多问题,也让我们更加期待一个公平、理性的市场环境。正如主演于适在路演中所说:“我们只想要公平。”这不仅是对《蛟龙行动》的期待,更是对中国电影未来的期待。
在电影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建立一个良性的评价机制,确保每部影片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被观众评判。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像《蛟龙行动》这样的优质电影出现,推动中国电影产业不断进步,重新赢得观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