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降薪潮来袭:绩效考核动真格
国企降薪潮来袭:绩效考核动真格
从年终奖消失开始:国企降薪潮来袭
“我每个月不到4000元的到手工资,指望着年底的奖金过日子呢,(今年春节时)听说奖金没了,立刻就流下眼泪。”中国西南地区的科级公务员刘小姐(化名)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国企员工的心声。
近期,多家国企开始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导致员工薪资大幅下降。沈策所在的某一线城市国企,2023年全年工资降幅接近30%,而西南地区一家地方国企甚至对D级员工停发年终奖和四季度绩效奖励。这种现象在传统行业尤为明显,许多国央企管理层和行政岗位也受到影响。
经济压力与政策导向双重驱动
这一轮降薪潮的出现,既有经济层面的原因,也有政策推动的因素。
从经济层面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持续下滑,尤其是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土地出让收入为15.3万亿元人民币,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5.7%。财政收入的减少直接传导至国企,导致企业经营压力增大,不得不通过降薪来控制成本。
从政策层面看,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正在全面推进。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到2025年国有企业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这意味着国企将打破“铁饭碗”,通过严格的绩效考核来决定员工的去留和薪酬水平。
降薪潮中的众生相
在降薪潮中,不同企业和员工群体面临着不同的处境。
一些企业采取了缓发工资的策略。例如,某央企决定缓发2023年第四季度工资,仅对2021年至今的校招员工正常发放,其他员工则需等到2024年1月才能补发。这种做法虽然暂时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引发了员工的焦虑和不满。
另一些企业则直接削减了员工的绩效奖金。有报道称,部分国企取消了年终奖,甚至对表现不佳的员工停发四季度绩效奖励。这种做法虽然更为直接,但也可能导致员工士气低落,影响工作效率。
在降薪压力下,员工们开始积极寻找应对之道。有人选择自学新技能,有人开始考证提升自己,还有人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或经营自媒体。这种危机感正在推动员工们主动求变,为未来做好准备。
绩效考核制度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降薪潮的背后,是国企绩效考核制度的深刻变革。传统的“大锅饭”模式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严格和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宏志强调,要清晰界定“退出”标准,用好绩效考核结果,进一步规范退出的情形,不能用违法违纪、到龄退休、主动离职等替代业绩考核不合格的“退出”。这种硬性规定意味着国企将真正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用人机制。
然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设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如何确保考核过程的公平公正,如何平衡考核的严格性和员工的接受度,都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难题。有员工反映,一些企业存在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考核过程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考核效果,也引发了员工的不满。
国企改革:从“降本增效”到“创新驱动”
这场降薪潮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实际上是国企深化改革的缩影。在经济下行压力和政策推动下,国企正在从传统的“规模扩张”模式转向“质量效益”模式。
以内蒙古国企改革为例,当地国资委通过推进国有资本“三个集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1-11月监管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08%,居全国首位。这种转型升级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员工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展望:阵痛之后的新生
对于国企员工来说,这场降薪潮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央国企的寒冬已经开始了,转型阵痛期可能会持续很久,适者生存已经成为铁律。”
面对挑战,员工们需要调整心态,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新的考核体系。企业则需要在降本增效的同时,注重员工的发展和培养,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考核机制。只有企业和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在变革中实现共赢。
这场国企降薪潮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不仅推动了国企的市场化转型,也为员工提供了成长的动力。虽然阵痛在所难免,但只有经历这场洗礼,国企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员工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