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变色预警!冬季肠胃健康不容忽视
大便变色预警!冬季肠胃健康不容忽视
大便颜色变深,可能是身体在“报警”!
冬季是肠胃疾病的高发期,大便的颜色变化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重要信号。比如,绿色的大便可能是因为快速通过肠道或是吃了大量绿叶蔬菜;而黑色大便则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征兆。定期观察粪便颜色并及时就医,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您的肠胃健康保驾护航。
饮食因素:你吃的食物可能影响了大便颜色
高纤维食物:如燕麦、荞麦等不可溶性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可能导致大便颜色加深。这些食物在肠道中不易被完全消化,会使得粪便呈现深色。
含铁丰富的食物:
- 动物肝脏(如猪肝):富含血红素铁,在肠道中易形成黑色硫化物。
- 菠菜:叶绿素和铁质含量较高,消化后可能使大便呈黑色。
- 紫甘蓝:花青素代谢后可能染黑粪便。
- 红薯:过量食用易引发肠胃紊乱,改变大便颜色。
- 鸭血:氧化后也可能导致大便发黑。
如果怀疑是食物引起的,调整饮食通常能改善症状。
药物影响:服用这些药物要注意
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或中药)也可能导致大便颜色变深。停药后一般会恢复正常。例如:
- 含铋制剂:如枸橼酸铋钾(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可能导致大便呈现灰白色或黑色。
- 铁剂:口服铁剂补充剂由于其成分未被完全吸收,会使大便颜色变为深绿或黑色,有时也会呈现淡白色。
- 利福平:部分抗结核药物如利福平可改变胆红素代谢,间接导致大便颜色变化。
- 镇静催眠药:少数情况下,长期大量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也可能影响胆汁分泌,造成大便颜色变浅。
健康警报:这些症状不容忽视
虽然饮食和药物是最常见的原因,但大便颜色持续变深也可能是以下疾病的信号:
- 消化道出血:血液在消化系统中分解会导致柏油样黑便,常伴有腹痛或呕血等症状。
- 胃溃疡:长期吸烟、饮酒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诱发胃溃疡,损伤胃黏膜并影响胃肠功能,伴随食欲不振或餐后饱胀感。
- 十二指肠溃疡或结直肠息肉:这些疾病同样可能导致类似症状。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就医:
- 大便持续发黑且伴有不适(如腹痛、头晕、乏力);
- 排出柏油样或暗红色大便;
- 出现鲜红色血便。
冬季肠胃健康,如何预防?
冬季是肠胃疾病的高发期,通常与气温下降影响胃部血液循环、饮食习惯改变、情绪波动、身体抵抗力下降等原因有关。天气变冷时,身体为了保持体温,会使血管收缩,导致胃部血液循环变差。胃部血液循环对胃黏膜的修复和营养供应至关重要,血液循环不足可能导致胃黏膜受损,从而引发胃痛、胃酸过多等问题。
“寒冷天气使人食欲增加,饮食习惯也会改变,容易摄入过多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加重胃部负担。冬季更喜欢吃火锅、麻辣烫等辛辣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部不适。”王道坤说,冬季阳光不足,也容易导致情绪低落、抑郁,情绪波动会影响神经系统,进而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蠕动,引发胃部问题。
胃肠病常见症状一:胃痛、胃胀。饭后上中腹痛,或有恶心、呕吐、积食感,这样的病情时间可能已经很长;疼痛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受凉、生气、吃了刺激性食物后发作。这种情况可能是胃溃疡。
症状二:腹泻肠鸣。饮食不当或受凉后发生腹痛、腹泻,可伴有呕吐、畏寒发热。这种情况可能是急性胃肠炎、急性痢疾。
症状三:便秘口臭。便秘型功能性胃肠病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腹部肿胀疼痛、肠道痉挛。口臭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或过多地食用辛辣食品,以及劳倦过度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脾功能衰竭,胃肠功能减弱,使食物在肠内得不到正常的消化,积滞生热,通过口腔及鼻咽部位形成口臭。幽门螺杆菌感染也会出现口臭。
症状四: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的“脘痞”“胃痛”“嘈杂”等范畴,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等脏器。
“寒冬季节,我们的肠胃比较脆弱,需要注意保护。”冬季养护肠胃通过调理饮食、规律的生活、注意保暖、保持情绪稳定、加强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肠胃。
1.调理饮食:冬季胃肠养护的关键是保持温和与均衡的饮食。在寒冷的天气里,避免吃一些辛辣刺激、油腻和坚硬、黏质、寒凉、生冷的食物,可以选择一些温热的食物来调理胃肠,比如羊肉汤、炖品、红枣糯米粥等食物都能够温暖胃部、促进消化。适量增加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的摄入,尤其是含有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柠檬等,可以帮助消化,增强胃肠蠕动,燕麦、全麦面包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避免过食或暴饮暴食,不要吃得过饱或过饥。少吃寒凉食物,特别是青年人,这时候不宜喝冷饮应多喝温开水,把水烧开以后放温就是 放到四五十度适合口腔(温度),不要太烫也不要太凉。
2.注意保暖:胃部受寒是引发胃肠不适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暖对于冬季胃肠养护至关重要。冬季天气寒冷,容易导致胃部的血液循环减慢,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脚部和腹部,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外出时添加衣物。
3.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胃部的消化功能。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不仅能舒缓胃部疼痛,还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对冬季胃肠养护和预防胃肠疾病也有积极作用。
4.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也至关重要。冬季日照时间短,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等情况,而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容易导致胃肠疾病。可以通过晒太阳、晒背、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让胃肠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工作。
药食同源,合理的膳食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王道坤教授推荐了补气补血的黄芪当归汤,是一款适合多数人的冬季饮料。
黄芪和当归的比例为3:1.5,女性也可以再加点枸杞,有条件的加点冬虫夏草更好。腿脚疼痛的老年人可以在汤里加一些怀牛膝,如果没有怀牛膝,普通牛膝也可以,再加一些川断,有助于补肝肾壮阳气,延年益寿。
建议每天早上喝一碗或者临睡前喝一碗,入冬以后就开始饮用坚持到三九天,五九以后阳气生发则可以停止。
需要提醒的是,这个汤饮适合缓补不能俊补(重剂大补),俊补反而容易上火会导致咽痛、头痛,或者眼睛发炎。
及时就医,别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如果发现大便颜色持续异常,尤其是伴有腹痛、头晕、乏力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通过以下方式来明确病因:
- 粪便检查:检查是否有隐血、寄生虫等。
- 胃镜或肠镜检查:直接观察消化道内部情况。
-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帮助发现消化道结构异常。
总之,关注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异常,而及时就医则能确保潜在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在冬季这个特殊时期,更要提高警惕,细心呵护我们的肠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