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从古丝绸之路到现代都市
乌鲁木齐:从古丝绸之路到现代都市
乌鲁木齐,这座位于中国西北、新疆中部的城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从古代的车师后国到乾隆年间定名迪化,再到如今的新疆首府,乌鲁木齐见证了无数历史瞬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乌鲁木齐正逐步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枢纽。拥有408.48万常住人口的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的政治、经济中心,还是文化和旅游重镇,被誉为“亚心之都”。这座城市在不断发展中,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从古丝绸之路到现代都市
乌鲁木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时期,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分布着十余个游牧部落,史称“十三国之地”,西域都护府曾派兵屯田。而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就是现在的乌鲁木齐。三国时期,车师后国在今乌鲁木齐南郊(现乌拉泊水库一带)建淤赖城,为乌鲁木齐第一城。后经晋、隋两朝开辟丝绸之路新北道,乌鲁木齐处于新北道要冲之地。 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辖4县,今乌鲁木齐一带为轮台县。现乌鲁木齐市东南郊乌拉泊水库南侧的乌拉泊古城遗址,疑似为当时轮台县县治。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朝政府在距现市区以南10千米处设置轮台城,隶属庭州(治所在今吉木萨尔)。从663年开始,唐朝政府派军至乌鲁木齐河畔屯垦。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
乌鲁木齐的称谓早在公元925年和田塞语《使河西记》中已有记载,乌鲁木齐为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乌鲁木齐命名为“迪化”,俗称汉城,又称红庙子;1954年,迪化专区改名乌鲁木齐专区,迪化市改名乌鲁木齐市。
“一带一路”新定位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为全面展现新疆乌鲁木齐市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努力开创乌鲁木齐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央广网新疆频道联合乌鲁木齐市委网信办策划推出《高质量发展看新疆之“新质新造·乌鲁木齐篇”》网络主题传播活动,派出记者聚焦乌鲁木齐主动融入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建设,以纪实手法展现乌鲁木齐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脉动,唱响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振兴的新时代之音。
7月10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水磨沟功能区块首家科技特色支行揭牌仪式在北京银行乌鲁木齐红光山支行举行。
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水磨沟功能区块设立以来,已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行兵团分行、新疆银行结合水磨沟功能区块定位,设立了聚焦自贸试验区服务的特色支行。北京银行乌鲁木齐红光山科技特色支行的设立将为自贸试验区注入新的金融“活水”,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满足水磨沟区各类型科技企业在初创、成长、成熟、腾飞等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型企业水平,助力水磨沟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2023年11月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以来,乌鲁木齐片区水磨沟功能区块加快建设,截至2024年7月底,水磨沟功能区块内共有市场主体3228家,包括企业2607家,个体工商户621家,其中,自贸试验区揭牌以来新增1210家,包括企业1006家,个体工商户204家。从围绕会展经济发展、跨境金融服务、涉外法律服务,设立综合服务“双中心”到国际离岸科创中心的开通运行;从运用“1039模式”帮助外贸企业完成首单外贸业务到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多功能经贸平台举行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拓展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上合组织国家间的经贸合作空间;从与青岛、郑州、长沙等全国多地签订《友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到在西安成功举办“丝路兄弟城 共生共繁荣”互招互引交流推介会;从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打造与中亚周边国家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到深入开展差别化探索,打造开放型特色产业体系,自贸试验区水磨沟功能区块建设开局良好。
多民族聚居与文化特色
乌鲁木齐是多民族聚居城市,汉族约占76%,维吾尔族约占11%,回族约占9%。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作为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还是文化和旅游重镇,被誉为“亚心之都”。这座城市在不断发展中,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在新时代,乌鲁木齐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展现着这座千年古城的现代魅力。从古丝绸之路到现代都市,乌鲁木齐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西部的崛起,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