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道教茅山宗创始人陶弘景与镇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道教茅山宗创始人陶弘景与镇江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118/15/41272558_1144837610.shtml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附近)人,与诗人陶渊明来自同一家族。南朝刘宋孝建三年(456年)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祖父陶隆,为王府参军,父亲陶贞,曾任孝昌(今湖北孝感)县令,母东海郝夫人,精心佛法。陶弘景小时即表现奇特,四五岁就用荻干作笔在灰中学字,10岁开始研读葛洪的《神仙传》。15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因他父亲是被妾害死的,因此他终身不娶妻。读书破万卷,善琴棋,工草隶,通晓历代典章制度。20岁时,因父事齐高帝,遣为高帝诸弟侍读。齐高帝萧道成即位建元元年(479年),召豫章王萧嶷侍郎。齐武帝萧赜永明元年(483年),拜振武将军、宜都王萧铿侍郎,兼管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陶弘景的文章以优美超逸著称,被尊称为楷模。次年,齐武帝萧赜召孙吴后裔道士孙游岳进宫,任兴世馆主,陶弘景跟随孙游岳学习上清经法、符图,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孙游岳是茅山第八代宗师,陆修静的高足,在当时道教界也是赫赫有名。


陶弘景像

南齐时的文人集团“竟陵八友”图

齐武帝永明年间,萧赜次子竟陵王萧子良招集天下有才学者为宾客,当时的名士萧衍、沈约等八人俱来相投,时称“竟陵八友”。期间,萧衍、沈约奉道教因趣味相投与陶弘景结为好友。

齐武帝永明八年(490年),陶弘景升为宫中奉朝请,这与他的抱负是大相径庭。从他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仅在诸王侍读、奉朝请等闲职中兜圈子。南朝梁陶翊《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云:陶弘景“方除奉朝请,拜竟快怏,与从兄书曰;'昔仕宦应以体中打断,必期四十左右作尚书郎,出为浙东一好名县,……今年三十六矣,方作奉朝请!……不如早去,无自劳辱。’”二年后,陶弘景决意弃官入道,脱朝服挂神武门,辞官归隐茅山(今镇江市句容县),拜孙游岳为师,认真研究道法,自号华阳陶隐居。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年),好友沈约为东阳郡太守时,多次寄信相邀,都被拒绝不出山。次年,齐明帝萧鸾即位(494年),遣使迎居蒋山,固辞不去。齐明帝萧鸾驾崩以后,陶弘景预知齐朝国运不长,于是建了三层小楼居住,与外隔绝。沈约得知此事后,做了一首《华阳先生登楼不复下赠呈》诗。


一代宗师之茅山陶弘景

据陶翊《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说:“先生(指陶弘景)以甲子、乙丑、丙寅(按为齐永明二、三、四年) 三年之中,就兴世馆主东阳孙游岳咨禀道家符图经法。虽相承皆是真本,而经历模写,意所未惬者。于是更博访远近以正之。戊辰年(永明六年)始往茅山,便得杨、许手书真迹,欣然感激。至庚午年(永明八年)又启假东行浙越,处处寻求灵异。至会稽大洪山,谒居士娄慧明(疑即《真诰叙录》之楼惠明)。又到余姚太平山, 谒居士杜京产。又到始宁山,谒法师钟义山。叉到始丰天台山,谒诸僧标(按或作朱僧标)及诸处宿旧道士。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游历山水二百余日,乃还。”


陶弘景采药图

陶弘景隐居在茅山还撰作了《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等大量的道书,特别是撰述了带有教派史性质的《真诰》。该书对上清经的传授系统作了历史的叙述,对上清经的来源、出世作了种种神化的描写。全书涉及了许多经书、大量道教人物和方术,是研究道教的重要历史资料。这些道教书籍宣传上清派道法,成为茅山宗道教的主流教派。后来,孙游岳把衣钵传给了陶弘景,陶弘景终得到真传,成为了孙游岳之后的茅山第九代宗师。陶弘景从原来一个宦途中郁郁不得志的无名闲曹,一跃变成了朝野尊崇的著名道士。

齐东昏炀侯永元元年(499年),齐高宗萧鸾死后,陶弘景看到齐朝没有了希望,转而支持好友萧衍反齐。当萧衍准备篡夺齐政权尚有犹豫时,他就“上观天象,知时运之变;俯察人心,悯涂炭之苦。乃亟陈图谶,贻书赞奖”。当萧衍兵至新林时,又遣弟子戴猛之假道奉表,表示支持。当萧衍“平建康,闻议禅代”时,他又“引王子年《归来歌》中水刃木处,及诸图谶,并称'梁’字为应运之符”,故萧衍把国号定为“梁”。萧衍当上梁朝皇帝,史称梁武帝后,对陶弘景“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盏相望”。也曾多次邀请他出山去作官,都被陶弘景所拒绝。梁武帝深深懂得陶弘景的心性,并不勉强。他每逢吉凶未卜或军国大事难以决断时,都上茅山咨询陶弘景。俩人书信来往不绝,世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茅山遂成“山中宰相府”。当时的茅山是炼丹的最佳之地,被称为“金陵地肺”。陶弘景入茅山后共筑炉七次,炼成金丹后献给梁武帝。自然,陶弘景炼丹也得到了梁武帝的大力资助,《南史》上说,梁武帝给他送来了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供其使用。梁武帝后期崇佛,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也不得不接受佛教,主张佛道又修。有一次,陶弘景做梦梦到佛祖传给他《菩提记》,并称他为胜力菩萨,于是,陶弘景在醒来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mào)县(今浙江宁波)礼阿育王塔去发受戒,成为一位佛道兼修的传奇人物。


陶弘景炼丹图

陶弘景隐居在茅山期间,对道教方面进行继承和创新,对道教上清派的经法典籍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整理,对教规戒律、教义教礼、祭典仪式等与道教相关联的各方面进行总结、改造,使茅山道教理论与方术,斋醮科仪(俗称道场)和组织形式走向成熟。这样,从陶弘景开始,茅山实际上代表了上清派,于是人们便将这之后的上清派称为茅山宗,并以陶弘景为茅山宗的创始人。

陶弘景在隐居茅山期间,博览群书,研究领域广泛,除对道教方面突出贡献外,在医学、药物学、养生方面都有极出的贡献。在医学方面,在葛洪《肘后方》基础上,著有《补阙肘后百一方》,另著《效验方》《集药诀》等,他的医药书尤以《本草经集注》最为著名。南朝时本草著作有10余家之多,但无统一标准,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他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在养生学方面,著有《养性延命录》等。陶弘景主张存神服气,认为修炼应从养神炼形入手。强调养神当“少思寡欲”,“游心虚静,息虑无为”,调节喜怒情绪,防止劳神伤心;生活当“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避免过度辛劳和放纵淫乐,辅以导引、行气之术,方得延年益寿。

《南史·隐逸传》载:“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40余年,年逾八十而壮容。”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陶弘景在茅山仙逝,终年81岁,谥“贞白先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