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明日开工打不起精神?“节后综合征”预防指南来了
担心明日开工打不起精神?“节后综合征”预防指南来了
春节假期即将结束,很多人在节后会出现一系列心理和身体上的不适症状,如精神疲劳、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或嗜睡、消化不良、头痛、胃肠不适等,这通常是因为假期的生活作息与饮食运动和节后相差太多导致。假期即将过去,此时应当将注意力转向身体的养护与恢复,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更好地预防节后综合征。
节后综合征主要表现有哪些?
睡眠紊乱症
长假玩乐过度,甚至通宵喝酒、打牌等,身体缺乏休息,这样就打乱了人体正常的生物钟,造成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睡眠紊乱”就会找上门。
胃肠紊乱症
假日里,不少人放纵自己的胃,火锅、烧烤、海鲜,还有蛋糕、巧克力、美酒和咖啡样样都少不了。放纵过后,肠胃容易出现不舒服的症状,如腹胀、腹痛、恶心、腹泻等。
上班恐惧症
连续几天的吃喝玩乐后,好多人到了上班第一天会有较大不适,一些上班族还出现了焦虑、郁闷、烦躁等情绪,甚至对上班怀有恐惧的心理。
疲劳焦虑症
在高度兴奋、热闹的假期后,马上回归到平静、受约束的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孤单、抑郁、烦闷、无聊等心理问题,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紧张、心烦气躁、疲乏无力等情况。
手机沉溺症
在假期沉溺于网络或游戏,走到哪里都刷手机。这样不仅会过度依赖手机,还会因长期低头或久坐引发头疼、颈痛、腰背痛等不适。
节后综合征具体如何应对?
调畅情志
假期最后一天要在家好好休息,上班前尽量不参加聚会等活动。可以给朋友打个电话聊聊天,转移注意力。
上班后要尽早收心,加强自我调节。在工作的时候可能会心烦意乱,或者注意力不够专注,工作效率下降。要及时调节心理,尽量做到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情志刺激。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调畅情志,还可通过放松、正念冥想、闻香等方式调整状态。
饮食转向清淡,增加膳食纤维
假期中,大鱼大肉和油炸食品成为餐桌上的常客。假期即将结束,是时候让肠胃也享受一下“假期”了。
三餐的时间要固定,且吃饭时长最好要有20分钟。如有腹胀、呕吐、胃痛等症状,可以辨证选择香砂养胃丸、藿香正气水(丸)、四磨汤口服液、保和丸等中成药。
蔬菜、水果以及全谷类食物,它们不仅口味清淡、易于消化,还能为身体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身体恢复平衡。
假期过后的便秘问题也是许多人的困扰。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燕麦、糙米、豆类、蔬菜和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轻松排便,让人们感受到轻松与自在。
此外,还要增加蛋白质、水分的摄入。蛋白质是人体修复的重要营养素,瘦肉、禽类和鱼虾类食物以及蛋类、大豆类和奶制品等食物,都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排毒功能,每天适当喝水,也可以适量饮用淡茶或汤类饮品。
通过运动健身调整状态
除了进行饮食调整外,保持适量的运动也可以提升身体活力,减少疲劳感,如快走、慢跑、游泳、跳绳、打球等,对恢复身体状态十分有益。也可以选择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
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能够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更快地恢复活力。推荐快走或慢跑、骑自行车或游泳。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合理选择运动的方式和强度,不要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同时运动前要做好热身,避免受伤。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能够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控制体重。推荐哑铃训练、自重训练等。这类运动大多需要有运动基础,或者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同时力量训练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在运动过程中注意动作的正确性,避免受伤。
伸展运动
常见的伸展运动包括拉伸和瑜伽,可以放松全身肌肉,缓解身体的紧张感,提高身体的柔韧性。需注意,伸展运动要缓慢进行,不要用力过猛。其中,瑜伽的动作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避免高难度动作。
充足休息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睡好子午觉。尽量晚上 11 点前睡觉,有条件中午可午睡半个小时。
《黄帝内经》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子时是晚23时至凌晨1时,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适宜睡眠;午时是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适宜小憩。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睡好子午觉,有利于人体养阴、养阳。
充分的休息是身体恢复的基础。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可以帮助身体更快地恢复状态。可以尽量保持与节假日前相似的作息习惯,确保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如何帮孩子“收心” 这份指南请收好
对于成年人来说,缓解节后综合征,恢复被打破的生活规律相对简单,但是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由于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加上假日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增加,节后综合征的情况相对也更明显一些。下面来了解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沮丧情绪?
医生介绍,“节后综合征”比较严重的孩子往往伴随电子产品使用过多的情况。帮助这部分孩子调整情绪,很重要的一步是帮助他们缩短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李瑛:在电子产品使用上来讲,从心理角度的建议一般是叫替换策略,创造更有趣的时间,然后去占用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而不是强有力的管控。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爸爸妈妈玩手机的时间比孩子还要长,这时候很多小朋友就会说你们怎么也玩。其实这里是有一些小技巧,比如说可以创造一些亲子时光,可以拿一个布袋把所有的成员的手机都收起来,然后这两个小时都不碰电子产品,然后来创造一些面对面的互动,比如说玩游戏,做一些运动,一起有一些共同的家庭亲子时光。这样其实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专家还介绍,帮助孩子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一刀切。在初期,家长可以寻找一些适合孩子观看的纪录片,陪伴他们一起观看。经过三到五天的调整,大部分孩子都能消除“节后综合征”的症状,适应规律生活。
本文原文来自b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