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现代妈妈如何平衡工作与母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现代妈妈如何平衡工作与母职?

引用
澎湃
11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674807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046092
3.
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30205768168684.html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1219A00A9X00
5.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788217/
6.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839876
7.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096774
8.
https://www.dedao.cn/ebook/detail?id=AnKgjNlArlXVNGKD1yL2Ek6YaogQv0Yv4pWbZ4RBn7j589zJpMxmdPeqOYDxqL4y
9.
http://www.stywz88.com/info/1481/33811.htm
10.
https://www.forwardpathway.com/170286
11.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9/t20240912_5777171.shtml

在当今社会,现代母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她们不仅要承担起家庭中的育儿重任,还要面对职场上的各种压力。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成为许多妈妈们面临的难题。根据《家庭与性别评论》的研究显示,现代母职不仅凸显了智育之要,而且在“母职”中权重加大。“母不在于养而在于教”,母亲对孩子的抚育和日常照料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而教育则需要由母亲亲自运作和管理。因此,现代妈妈们需要学会平衡工作与母职,为孩子规划好学业,同时也要重新规划自己的事业人生,以符合好母亲的标准。

01

现代母亲的双重压力

梅根·斯塔克在她的著作《女人的事》中,以自己从成为母亲那一刻起所经历的心灵旅程,真实地反映了全球众多母亲的情感体验。她写道:“你一层层消失,轻柔地飘落在淤泥中。首先从工作场所、酒店大堂、新闻发布会和行李传送带上消失。接着,从晚宴、鸡尾酒会和家庭聚会中消失。你依然坐在医生的候诊室里,肚子滚圆,里面是个动来动去的宝宝。你很平静,还自鸣得意。总之,你太累了,宁愿在家睡觉。可随后身子变得太重、太热,你便不在乎了,你被打败了,被生物学摔倒在地。但即便如此,你还在商店里、在人行道上。再过一阵子,你就只在漆黑的房间里出没。再之后,你会像鬼魂一样在Facebook上发出声响,掠过那些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的人。其他消失的人——大多数是母亲,还有失业者和病人。”

这段描述生动地展现了现代母亲在工作与育儿之间的挣扎。她们不仅要面对职场上的竞争和压力,还要承担起育儿的重任。这种双重压力让许多母亲感到身心俱疲,甚至出现了“消失”的感觉。

斯塔克还坦白地讨论了在北京雇佣育儿嫂期间遇到的挑战,通过她的叙述,我们得以窥见身为外国人的她在文化和种族界限中的不同体验,以及这如何影响到了母亲与育儿帮手之间的动态。斯塔克敏锐地观察到,家庭照片中故意回避育儿嫂的存在,以及育儿嫂和孩子间独立的交流被同样隐去的现象,反映了现代家庭中的一种隐藏的劳动分配与新自由主义给女性带来的某种迷思。

02

母职角色的演变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姜瑀在一场专题讲座中,深入剖析了现代中国母职话语的演变过程。她指出,在日常语境中,人们往往将怀着无私的爱、含辛茹苦抚养子女的母亲视为传统形象,但实际上,这种“传统”母亲形象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现代母亲的复杂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姜瑀老师首先回顾了儒家宗法制家族伦理下“父权母亲”的形象。她提到,儒家的理想母亲以“寡”和“教”为主要特征,并不直接履行现代意义上的母职,也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母爱。然而,孟母和岳母等典范母亲的教化作用却延续至今,并构成了母职话语的一部分。

接着,姜老师详细阐述了晚清以来在科学话语和情感型家庭伦理主导下母职范畴的变迁。她指出,随着新文化“家庭革命”的逐步深入,关于儿童和家庭的观念开始现代转型,母职话语也随之更新。其中,母亲的事必躬亲成为最为强有力的观念,亲自照料儿女所承担的劳动既是母爱区别于父爱的角色分工,也是母亲之苦的直接来源。由此,“爱”与“苦”得以合流,汇聚而成“母亲”的象征意义延续至今。

03

平衡工作与育儿的挑战

在小红书上,许多职场妈妈分享了她们在平衡工作与育儿方面的经验和心得。一位妈妈写道:“带娃累嘛?是真的很累,至少比上班还累。在没生孩子前,我是一个不喜欢粘小孩的。甚至我也一度扬言:生完小孩,我就要把小孩‘丢’给爸爸和奶奶去照看。可后来,我甚至一度想回家去做全职妈妈。曾经说我不带娃,后来也变成了别人多抱一下自己就护崽心理作祟的‘精神病’。”

另一位妈妈则分享了她的复工经验:“复工以来,持续在小红书记录自己的状态,希望给更多人提供过来人的经验。目前复工2个月,这段时间的新体会有:1️⃣疲惫有累积效应,要保重身体。我能感觉到自己在复工1个月后出现明显的状态变化。1个月之内多少还有初返岗位及社会的兴奋感加持,但1个月后长期累积的疲惫开始显现。我是一个从不感冒的人,上班1个多月时中招大病了一场,天天哺乳带睡还上班,抵抗力真的会下降。2️⃣在育儿上,多多放手就是爱护自己。产假时给家里育儿安排理得比较顺,给家里人理清了育儿条例。回归上班时家里带娃都很上轨道了,遇上一些细节问题有分歧,只要不涉及原则,也不大在意。奉劝放过自己,有老人带娃是解放自己生产力的超级福利,不要在这点上没苦硬吃。”

04

不同国家的政策对比

美国社会学家Caitlyn Collins在《职场妈妈生存报告》中,选取了社会政策和文化环境非常不同的四个国家——瑞典、德国、意大利、美国,对其中的135位中产阶级职场女性进行访谈,调研她们想要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以缓解工作和家庭的冲突。

研究发现,瑞典堪称工作-家庭平衡及性别平等的典范。包括性别中立(鼓励父母共同抚养)、灵活、时间充足的育儿假、健全的日托体系等。“职场妈妈”这样的称呼甚至在瑞典采访者中十分陌生 -- 除非特殊原因不想工作 瑞典不存在因为养育孩子而放弃事业的情况。而美国则是唯一一个从国家层面没有带薪病假、没有支持育儿的政策、没有全民医疗保健、没有全民社会保险、没有最低收入保障、没有带薪育儿假、没有儿童保育补助等等的国家,产假全靠一些州和雇主 “慷慨相助”。

05

实用建议与反思

面对工作与育儿的双重压力,现代母亲需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一位在小红书上分享经验的妈妈建议:“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是职场妈妈的必修课。我做的是小组负责人的工作,真的很明显地感觉到事情做不完,时间不够用。我的解决方案是,给自己设置一个工作投入标准,不超额也不摆烂。我要求自己:在9点-17点(1小时哺乳假)之间8小时的时间中,不停歇地工作,不休午休。中午饭选三明治轻食之类边吃边干。一到下班,除非被领导或会议拖住,否则立刻停掉工作回家。这样做之后,我把17点走人看作一个死命令,高度专注,工作成果也没打折扣。”

另一位妈妈则强调了自我时间的重要性:“有必要在育儿和工作之外,保留一定的自我时间。注意,不是和家人、老公的共处时间,而是独处的时间。成为妈妈的一大生活变化,是自我探索的时间被极度剥夺了。时间分给育儿和工作后,真的所剩无几。但是,能保留一点自我时间的好处是巨大的,比如看看书、练会瑜伽、听会音乐,其意义在于创造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角落,也是一个治愈自己的空隙。我的习惯是晚上在哄睡完后孩子后,哪怕再累,也坚持看1小时书,这让我觉得我依然有‘自己的生活’,‘我依然在探索和成长’,而不是被母职和工作完全支配。”

现代母亲如何平衡工作与母职,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每位母亲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母亲不是超人,不需要在每个角色上都做到完美。给自己一些宽容,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才能在工作与育儿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