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春节餐桌上的绿色守护者
南京农业大学:春节餐桌上的绿色守护者
春节前夕,在南京溧水区晶桥镇邰村的普仁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里,一场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在悄然进行。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青年科研团队,正运用AI技术和生物熏蒸方法,为春节期间的蔬菜安全保驾护航。
走进基地的大棚,温暖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沈丹宇正在检查即将上市的西葫芦。“这个棚里温度达到了25摄氏度,是西葫芦喜欢的温度。”沈丹宇介绍道。而在另一个大棚里,等待采摘的杭白菜长势喜人,商超上架后,这些新鲜蔬菜将很快出现在春节期间的餐桌上。
这个占地1000亩的种植基地,种植着几十种市民喜爱的家常菜,如上海青、生菜、鸡毛菜、菠菜、茼蒿、芹菜等。这些看似普通的蔬菜,实则大有“来头”。它们背后凝聚着南京农业大学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窦道龙教授团队的科研智慧。
“其中一项新技术就是借助AI技术,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悠久的药用植物资源,成功筛选并开发出一系列高效抑菌的植物源化合物。”沈丹宇解释道。这些植物源化合物不仅能有效抑制多种作物病原菌,还能促进作物生长,为绿色、健康的农业生产开辟了全新路径。
在基地现场,记者还看到了团队成员正在进行生物熏蒸作业。他们背上喷雾器,在植物上方均匀喷洒。“这个喷出来的露珠都是纳米级别,能够很好地渗透到植物的各个组织上。”沈丹宇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中还有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博士生HAMZA TARIQ,他即将带着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回国应用,为国际农业合作贡献中国智慧。
窦道龙教授表示,团队积极投身于研发“病从口防”治理方案,旨在利用绿色安全的病害控制技术从病菌口中抢粮,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果蔬安全”。以植物源抑菌化合物为代表的绿色植保技术不仅顺应了大健康时代的发展潮流,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未来,他们将继续深化与地方政府和农业种植企业的合作,拓宽绿色植保技术在有机种植中的应用领域,并积极探索更多绿色、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为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共同守护人民群众的“舌尖安全”。
通过AI技术和生物熏蒸方法的创新应用,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正在为春节期间的蔬菜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科技防线。这些绿色植保新技术不仅提升了蔬菜的品质和安全性,也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在这个春节,让我们为这些默默守护“舌尖安全”的科技工作者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