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涨价潮下,基层医疗如何破局?
中药材涨价潮下,基层医疗如何破局?
“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给基层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压力。亳州药材经销商表示,常用中药材的价格翻倍增长,导致患者的经济负担加重,临床医生在开方时不得不考虑药物成本,甚至出现高价药质量下降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中医的疗效,还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建议相关部门重视这一问题,整顿市场秩序,保障老百姓能够用得起、用上好的中药。”
价格飙升: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空前压力
近年来,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给基层医疗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据“中国·安国中药材指数”信息系统监测,2023年8月中旬安国中药材价格指数达到151.55点,较2020年初涨幅高达46.21%。虽然2024年下半年价格有所回落,但整体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
以当归为例,这种常用中药材的价格从2023年的每公斤240元降至2024年的70元,跌幅高达70%。然而,即便价格大幅回落,许多基层医疗机构仍在消化前期高价采购的库存,终端价格尚未完全传导至患者。
应对挑战:基层医疗机构的艰难抉择
面对中药材价格的持续上涨,基层医疗机构不得不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成本压力。
医生开方策略调整
许多中医师在开方时不得不考虑药物成本,尽量避免使用价格过高的中药材。例如,蝉蜕的价格从每公斤五六百元涨至1600元以上,川贝母从3000-4000元涨至6000元,这些高价药材已经很少出现在医生的处方中。
“面对一些价格‘既高又稳’的药材,中医只能硬着头皮开方。”兰州市尚方堂经营者刘敬阁无奈地表示,“川贝母价格一直比较高,以品质最好的松贝为例,最初每公斤3000元至4000元,现在是6000元,现在不仅没降价,后期可能还会上涨。”
患者就医选择变化
中药材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就医选择。一些患者开始转向西药治疗,因为中药的价格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过去找西医看感冒一次花近千元,而开中药200多元就能搞定,但现在开中药的费用赶上甚至超过西药了。”兰州市患者刘蓉说,“我们家人长期服用中药治病,同样的方子,现在一周7副药需要六七百元,涨了三倍还多,真的是良药‘苦口’。”
政策应对:集采降价与企业提价的博弈
为应对中药材价格上涨带来的挑战,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2023年8月,全国首次中药饮片联采落地,涉及782个中选产品,采购金额超过7亿元人民币。此次集采覆盖了21个品种,包括黄芪、当归、党参片和丹参等,由100家企业中选,平均降价29.5%,最大降幅56.5%。
然而,中药材价格的持续上涨也迫使部分中药企业上调产品价格。佛慈制药宣布自2024年3月11日起对主营中成药产品的出厂价进行调整,平均提价幅度为9%。同仁堂旗下的港版安宫牛黄丸更是从1060港元/粒调整到1280港元/粒,涨幅超过20%。
专家观点:供需失衡与资本炒作的双重影响
专家分析认为,中药材价格的异常波动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供需失衡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受天气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一些中药材的产量大幅减少,而市场需求却持续增长。例如,白术因安徽、浙江、河南等地灾情减产,价格从2023年1月的27元每公斤增长至2024年6月的180元每公斤,年涨幅超过100%。
另一方面,资本炒作加剧了价格波动。部分中药材因其稀缺性和药用价值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导致价格脱离实际供需关系,出现暴涨暴跌的情况。
未来展望:保障老百姓用得起好中药
面对中药材价格波动带来的挑战,业内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 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提高产量稳定性
- 完善中药材储备制度,平抑价格波动
- 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囤积居奇、恶意炒作行为
- 推动中药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确保老百姓用得起、用上好的中药,让中医药这一国粹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