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重庆人民大礼堂:张家德的设计传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重庆人民大礼堂:张家德的设计传奇

引用
中文国际
7
来源
1.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409/30/WS66fa7da7a310b59111d9c62a.html
2.
http://www.cqhscx.com/?jxjd/115.html
3.
https://m.toutiao.com/article/6512553761083228679/
4.
http://www.cqyz.gov.cn/zjyz/lyyz/lswh/lsww/202210/t20221008_11166849.html?239AYZ=DH9ANN
5.
https://www.12371.gov.cn/Item/658088.aspx
6.
https://m.douyin.com/share/video/7437434122139749683
7.
https://m.hmz.com/xmcs/%D5%C5_%BC%D2%B5%C2_%C4%D0_2020_2_25_0_156_1454_43894_526608_%B6%FE%A1%F0%B6%FE%A1%F0%C4%EA%B6%FE%D4%C2%B3%F5%C8%FD%C8%D5/

在重庆的渝中区,一座宏伟的建筑矗立在马鞍山上,它就是被誉为“20世纪新中国十大建筑物之一”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这座始建于1951年的建筑,不仅见证了重庆的发展历程,更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座标志性建筑的设计者,是一位名叫张家德的建筑大师。1913年出生于四川威远的张家德,从小就展现出对建筑的浓厚兴趣。193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随后在南京、成都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在抗战期间,尽管因病导致听力受损,但张家德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建筑梦想,而是更加努力地投身于建筑设计事业。

1951年,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在重庆修建一座能容纳数千人的大礼堂。得知这一消息后,张家德立即投入设计工作。经过十多个昼夜的辛勤努力,一幅高1.63米、长3.91米的《西南军政大会堂彩绘图》呈现在人们眼前。在这幅设计图中,大礼堂的屋顶采用了圆形钢屋顶结构,并在其上附加木屋架,营造出天坛屋顶的外形。整个设计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结构特色。

设计方案得到了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领导人的认可。1951年8月,张家德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工程处副处长兼总工程师,负责主持大会堂的建设工作。然而,这项工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整个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是一个大跨度钢穹顶结构的浩大工程,在当时的世界建筑史上也十分罕见。整座建筑物的半球型钢穹顶的安全性,成为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

张家德凭借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大量翻阅中外建筑设计资料和精密计算,成功解决了所有技术难题。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1954年4月,大礼堂终于顺利竣工并交付使用。这座建筑不仅在外观上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绿色琉璃瓦、大红廊柱等,更在结构上采用了西方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技术,实现了中西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

重庆人民大礼堂的建成,不仅填补了重庆大型会议场所的空白,更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华丽民族建筑。它先后入选“中国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亚洲二十世纪十大经典建筑”名录。1955年,印度政府为在新德里新建一所具有国家规模的大剧院,曾要求中国政府将重庆市人民大礼堂设计图纸提供参考。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与伦敦大学合编的《建筑史》1987年第19版,首次载入新中国当代著名建筑物43项,其中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及建筑设计师张家德名列第二项。

然而,张家德的设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55年,大礼堂工程被《人民日报》批评“浪费不小,用处不大,形式堂皇,内容恶劣”。面对非议,张家德选择了默默承受,继续投身建筑设计事业。他先后参与了首都体育场等重要建筑的设计工作,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安排到国家建筑科学研究院任副总工程师。1982年,张家德在北京病逝,享年69岁。

如今,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不仅是重庆的地标性建筑,更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典范。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历史时刻,承载着重庆人民的集体记忆。而张家德,这位低调的建筑大师,虽然在世时并未获得应有的声誉,但他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精神,却随着这座宏伟的建筑,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