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湖新居:深圳龙岗的文化瑰宝
鹤湖新居:深圳龙岗的文化瑰宝
“客家第一围”的历史传奇
在深圳龙岗区,有一座被誉为“客家第一围”的百年古宅,它就是鹤湖新居。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客家围屋,不仅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客家围村建筑群,也是深圳现存300多座客家围屋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鹤湖新居见证了客家人在深圳东部的开拓历程,被誉为“客家人开发深圳东部的历史见证”,堪称深圳客家围屋的“第一豪宅”。
鹤湖新居的建造始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罗瑞凤始建,至道光年间(1782-1850)整体建成,历时40余年。这座围屋坐西南朝东北,建筑占地14432平方米,加上禾坪、月池等共25000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严谨,由内外两围相套而成,形成独特的防御体系。围屋的正门上方刻有“鹤湖新居”四个大字,题款为“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仲秋月吉旦”,标志着围屋落成的时间。
独特的建筑艺术
鹤湖新居的建筑特色体现了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的完美融合。整座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号称“九厅十八井,十阁走马廊”,是深港地区城堡式围楼的典型代表。围屋的中心建筑是罗氏瑞凤第三代子孙罗兆熊的住所,前后分别有上天街与下天街两处公共区域,两围共有300多间房屋。
围屋的防御功能十分完备。外围城墙厚实,四角设有碉楼,内围暗道四通八达。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纵火焚烧围屋,但罗家人通过屋顶巧妙设置的走道成功逃生。围屋后院的月池呈半月形,池中安放着喜庆的彩灯,岸边的大榕树上系满了祈福的红绳与木牌,每逢年节,当地客家人都会聚集到这里举行传统的祭祖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鹤湖新居的海镜窗。这组窗户采用明清时期东南沿海一带常用的蠡壳窗屏,具有“透光不透亮”的特点。鹤湖新居的海镜窗满堂四扇,木质菱形格窗框内镶嵌的蠡壳状如鱼鳞,经历数百年依旧闪烁七彩虹光,非常珍贵。
文化传承与现代新生
鹤湖新居不仅是客家建筑艺术的结晶,更是客家文化的活化石。它体现了深圳本土客家人勤劳勇敢、自耕自足、奋斗不息的精神,为研究深圳历史、文化、民俗和建筑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围屋内的“龙岗罗”家风家训,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近年来,龙岗区以“鹤湖”为文化IP,打造了鹤湖智库、鹤湖书院、鹤湖讲坛三位一体的文化品牌。2024年10月30日,鹤湖书院正式启用开放,进一步丰富了鹤湖新居的文化内涵。作为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这里不仅展示了丰富的客家民俗文化,还成为了“学民俗、看民俗、体验民俗”的重要场所。
鹤湖新居的保护与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1996年,龙岗区、镇全力打造“龙文化、客家文化、广场文化”,将鹤湖新居辟为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经过全面修缮和保护,这座百年古宅焕发新生,成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鹤湖新居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艺术,成为了深圳龙岗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是客家人在深圳东部的开拓见证,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走进鹤湖新居,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客家先民的智慧与勤劳,体验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