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拉贝:南京大屠杀中的"德国辛德勒"
约翰·拉贝:南京大屠杀中的"德国辛德勒"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一场持续六周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就此展开。在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中,一位德国商人的名字被永远铭记——约翰·拉贝。他不仅是一位普通的商人,更是在黑暗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被誉为"南京的辛德勒"。
从汉堡到南京:一位德国商人的中国情缘
约翰·拉贝于1882年11月23日出生在德国汉堡,1908年首次来到中国,开始了他在中国的传奇人生。作为西门子公司的驻华代表,拉贝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工作,对中国文化和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1931年,他被任命为西门子驻南京办事处的负责人,从此与这座古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南京安全区:25万中国人的生命庇护所
1937年12月,随着日军逼近南京,大多数外国人都选择了撤离。然而,拉贝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留在南京,保护那些无法逃离的中国平民。他联合其他留在南京的外国人士,包括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等人,共同建立了南京安全区。
安全区设立在南京城的西北部,占地约4平方公里,包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大学等25个难民收容所。拉贝被推选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利用自己的纳粹党身份与德国国籍,多次与日军交涉,成功保护了超过25万中国平民免遭日军的暴行。
《拉贝日记》:历史的见证
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拉贝不仅是一位行动的英雄,更是一位记录者。他每天坚持写日记,详细记录了日军的暴行和安全区的工作情况。这本日记后来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最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之一,为揭露和证实日军的罪行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战后的困境与历史的重评
1938年2月,拉贝因健康状况恶化被迫离开中国。回到德国后,他因公开批评日军的暴行而受到纳粹党的压制,甚至被禁止公开演讲。他的日记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90年代,这本珍贵的日记才被重新发现并公之于众。
1991年,拉贝的故交埃尔文·维克特在其回忆录中首次提及拉贝在南京的人道主义行为。1997年,经过选编的《拉贝日记》在德国出版,迅速引起广泛关注。随后,日记的英文版在美国出版,中文版在中国出版,日文版在日本出版。这本日记不仅让世人重新认识了这段历史,也让拉贝的名字再次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纪念与传承:拉贝精神的延续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南京大学内的拉贝故居被改建为纪念馆。2006年,拉贝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际和平博物馆和世界文学之都地标。纪念馆不仅展示了拉贝的生平事迹,更成为传播和平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
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教授继承了祖父的遗志,致力于传播和平理念。他建立了多个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并出版了《拉贝与中国》一书,详细记录了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所见所闻,展现了拉贝家族与中国长达115年的深厚情谊。
约翰·拉贝的一生,是平凡与伟大的交织。他原本只是西门子派驻中国的普通商人,却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了不平凡的选择。他的勇气、仁慈和人道主义精神,不仅拯救了数十万中国人的生命,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在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黑暗的历史时,拉贝的名字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提醒着世人珍惜和平,捍卫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