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出炉,如何缓解填志愿焦虑?
高考成绩出炉,如何缓解填志愿焦虑?
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考生和家长即将迎来另一场“大考”——志愿填报。在这个关键时刻,焦虑情绪如同影子般笼罩着许多家庭。据统计,近九成高考生愿意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2023年市场规模已达9.5亿元,预计2027年将增至12.2亿元。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考生和家长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深深的焦虑。
焦虑的普遍性与表现
高考志愿填报焦虑并非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和川北医学院学工部的研究显示,考生在专业志愿填报时面临多重困境:自我支持中的兴趣志向与学业回报、专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矛盾;社会支持中的高调承诺与过程忽悠、追求效率与忽视质量的冲突。这些困境涉及高中毕业生自身、高中学校、高校、家庭、社会和网络等多个层面。
焦虑的表现形式多样,从轻微的紧张不安到严重的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甚至恐慌发作。有的考生整日忧心忡忡,担心自己选错专业会影响未来的发展;有的家长则四处奔波,不惜重金购买所谓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希望能够为孩子争取到一个“好前途”。
焦虑产生的原因
信息不对称:面对海量的院校信息、专业选择和录取规则,考生和家长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学校提供的相关填报专业课程教育与实际需要相比较为粗略,而网络平台信息庞杂、有效资源稀缺,权威性和实用性不足。
选择困难:新高考改革后,考生虽然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在众多专业中做出最佳选择,成为一道难题。
家庭期望:许多家长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专业选择有着极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往往转化为压力,传递给考生。
社会压力:在文凭社会下,教育被赋予了“地位竞逐”的功能。考生和家长普遍担心,如果选择不当,可能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如何缓解焦虑
与人沟通:把焦虑的感受说给别人听,加强与人沟通。无论医生还是家人、朋友,他们的关心,都有赖于积极的回应。主动交流,可以得到他们的支持,还可以收获一些建议。
健康膳食:合理安排饮食,选择健康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及低脂食物等。应避免高糖类、油炸及高脂饮食。
充足睡眠:保证充分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以让人恢复活力,更有信心、压力减轻。
培养兴趣:学习一些放松的技巧,培养兴趣。紧张焦虑时可以尝试听轻音乐、冥想、涂色、调整呼吸、热浴、大笑等方法。同时可以逐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例如茶艺、健身、绘画、摄影、唱歌、插花等。
定期运动:定期适量的体能锻炼,如瑜伽、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舒缓压力,增加活力,改善睡眠和放松心情。
理性对待志愿填报
利用官方资源: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已上线“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免费的志愿填报服务。该系统基于招生、就业、调查、测评等大数据,结合深度专业和职业解读,提供志愿推荐、专业介绍、心理测评、就业去向及前景查询等服务。
警惕高价服务:教育部提醒考生和家长警惕“高价辅导”陷阱。一些机构或个人宣称拥有所谓的“内部大数据”、“专家团队”,实则并无相关资质和经验,存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问题。
自主合理填报:高考志愿填报是高中毕业生的“最后一课”,填报志愿的过程,本身也是考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的重要一步。考生应依据自身的高考成绩、兴趣志向以及高校的招生政策,自主合理填报,规划好个人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之路,切莫简单交付于某个机构或个人。
理性看待专业选择: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普遍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厚基础、宽口径,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均制定了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为学生入校后提供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许多高校还推行辅修专业制度,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因此,考生和家长不必对专业选择过分焦虑,“热门专业”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只有与兴趣和志向匹配的专业,才能实现个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相较于考虑一时的专业“冷热”,学生更应该将目光聚焦于自身,结合个人志趣与自身所长,追寻适合自己终身发展的职业方向。
结语
高考志愿填报虽然重要,但它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节点,而非终点。考生和家长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这一过程,既不过分焦虑,也不掉以轻心。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相信每位考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