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优先战略引领下,如何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健康优先战略引领下,如何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截至2023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已接近4000万人,占总人口的2.8%。这一比例预计将持续上升,到2100年将攀升至30.4%。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政策引领: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抉择。
在具体实施层面,民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布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策重点包括:
- 居家养老:全面推进智慧型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实施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发展助浴、助医等服务
- 社区养老:建设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 机构养老:优化床位结构,支持护理型床位建设,探索公办养老机构改革
- 农村养老: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利用闲置资源发展养老服务
创新实践: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探索
在政策引导下,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涌现出一批成功案例。
医养结合新模式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雅戈尔老年乐园合作,利用数字化医疗手段,为辖区老人提供“以医为主导”的医养结合服务。这种模式围绕常见老年病和慢性病,带动基层医疗机构转型发展,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效率。
智慧养老新场景
一些地方探索建设“智慧养老院”,配置智能化设备,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同时,开发“养老服务电子地图”等应用程序,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获取各类养老服务信息。
多业态融合新趋势
养老服务与物业、家政、医疗、文化、旅游、体育、教育等行业融合发展,形成多形态新型消费领域。例如,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通过内设养老服务部门等方式提供养老服务;互联网医院为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医疗服务。
挑战与对策:破解养老服务难题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
- 供需不匹配:养老服务供给与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 机构数量不足: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数量相对短缺,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 专业人才短缺:养老护理员等专业人才缺口大,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 农村养老薄弱: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和专业人才更为短缺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 完善政策支持:在规划、土地、财税、金融、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 培育专业人才: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待遇
- 创新服务模式:鼓励发展智慧养老、虚拟养老院等新业态
- 促进城乡均衡: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投入,推动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
未来展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随着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 服务模式更加多元化: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将实现更紧密的协同发展
- 科技应用更加广泛: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将在养老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 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将成为养老服务发展的方向
- 社会参与更加深入: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将形成多方联动的养老服务格局
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我们一定能构建起一个老年友好型社会,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有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