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慢阻肺日:早期识别是关键,专家详解症状与防治要点
世界慢阻肺日:早期识别是关键,专家详解症状与防治要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球第三大致死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6.5亿人患有慢阻肺,每年导致近300万人死亡。在我国,慢阻肺的患病率高达8.6%,约有1亿患者,其中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已超27%,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更是高达35.5%。然而,公众对慢阻肺的认知度却很低,我国慢阻肺患者的知晓率仅有8.1%。
早期症状易被忽视,需提高警惕
慢阻肺的早期症状往往比较隐匿,容易被患者忽视。常见的早期症状包括:
慢性咳嗽:通常是首发症状,晨起咳嗽明显,夜间可有阵咳。初期可能较轻微,但会逐渐加重。
咳痰:伴随咳嗽,患者常有少量白色泡沫或黏液痰,清晨较多。急性发作时痰量增多,可能转为黄色脓性痰。
呼吸困难:早期仅在剧烈活动时出现,随后逐渐加重,甚至在日常活动或休息时也会感到气短、气不够用。
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会出现喘息或胸闷感,尤其是在病情加重时。
由于这些症状与普通感冒或吸烟引起的咳嗽相似,很多患者往往选择忽视,导致病情延误。专家提醒,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长期吸烟者或有职业粉尘接触史的人群,应及时就医并进行肺功能检查。
预防为主,远离危险因素
慢阻肺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
- 吸烟:吸烟是导致慢阻肺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
- 空气污染:长期暴露在有害颗粒、烟雾、粉尘或气体中,如厨房油烟、工业污染等。
- 遗传因素: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是最常见的遗传风险因素。
- 年龄: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显著增加,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已超27%。
预防慢阻肺的关键在于远离危险因素:
- 戒烟:吸烟者应尽早戒烟,这是预防慢阻肺最有效的方法。
- 减少有害物质暴露:避免长期接触有害颗粒、烟雾和粉尘,使用清洁燃料,保持室内通风。
- 接种疫苗: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科学治疗,延缓病情进展
虽然慢阻肺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药物治疗:以吸入长效支气管扩张剂为基础,如噻托溴铵、杰润、布地格福等,可减轻症状,降低急性加重的频率。具体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氧疗:对于血氧饱和度低的患者,长期氧疗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康复训练:包括呼吸肌训练、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有助于改善呼吸困难,提高运动耐力。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重度患者,可能需要考虑肺减容手术或肺移植。
专家强调,慢阻肺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要定期随访,监测肺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应积极参与自我管理,学习正确的用药方法,识别急性加重的征兆,及时就医。
慢阻肺虽然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但通过早期识别、科学预防和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对慢阻肺的认识,关爱呼吸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