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方来客,四院献礼
“8”方来客,四院献礼
12月26日,由铁四院设计的合肥市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工程正式通车,标志着合肥轨道正式迈入全自动运行时代!
合肥,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再次站在科技与发展的前沿!12月26日,由铁四院设计的合肥市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工程正式通车,标志着合肥轨道正式迈入全自动运行时代!这条线路不仅是合肥已运营轨道线路中速度最快,更以其全自动运行、智能运维、云平台及大数据等一系列创新技术,成为合肥轨道交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速度与激情:安徽首条速度目标值100公里/时的快线轨道
8号线一期北起(长丰县)北城高铁站,南抵(庐阳区)一里井站,全长约22.5公里,地下敷设,设站12座,其中换乘站2座,设计时速100公里,旅行速度较一般线路提升约25%,是合肥已运营轨道线路中速度最快的地铁线路,也是北城和中心城区来往的重要快速通道,为出行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率。
科技与智能:安徽首条采用全自动运行技术的线路
8号线一期是安徽首条采用全自动运行技术,涉及通信、信号、综合监控、车辆及站台门五大核心系统,以及配套的工艺设备设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48个全自动场景、近千条测试案例。
车辆按照GoA4自动化等级的全自动运行系统设计,全自动运行列车各系统根据网络指令实现列车自动唤醒、休眠、启动、加速、制动、停车、车门开关等功能,整个过程都将由智能系统完成,确保安全高效的运行,将带给乘客前所未有的科技体验。
此外,8号线一期还配备了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动态电子地图、手机无线充电、气密性降噪等“黑科技”,乘客可以尽情享受科技带来的舒适便捷。
智慧与效率:安徽首次实现智能运维的线路
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结构复杂、设备众多,常规运营维护手段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8号线一期工程为安徽省内轨道交通项目中首次全线配置供电智能运维系统的轨道交通线路,各变电所内设置了温湿度、水浸、SF6、局放等多种传感器以及视觉识别、红外巡检机器人和摄像头,对变电所进行全方位的视频监控与巡检,实现定时自动巡检,对设备、指示灯等的变位信息提供巡检报告,对变电所环境及巡检困难区域实现实时监测、巡检,极大提升了供电运维效率。
机器人正在巡检变电所设备并采集相关数据信息
同时,8号线一期还率先采用了可视化接地系统,既避免了传统接触网检修挂地线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又提升了挂、取地线的工作效率,有利于高效运营管理。
绿色与节能:安徽首条采用逆变再生装置的线路
8号线一期是安徽省首条全线采用中压逆变型再生能量吸收装置的轨道交通线路。
轨道交通牵引能耗占总能耗的40%-60%,其中再生制动能耗约占总牵引能耗的50%左右。为响应绿色城轨的相关要求,8号线一期工程供电系统从充分利用列车制动能量的角度,设置了中压逆变型再生能馈装置。设置装置后,约30%左右的列车再生制动能量被再生能馈装置吸收再利用,有效实现了牵引系统的节能运行。
人文与特色:个性化的车站设计
车站装修以“碧波浩渺 水天一色”为主线,9座标准站以湖波蓝的线路色为基调,体现沿线自然环境,营造舒适宜人的出行空间。
标准站:省立医院北区站
3座特色站更是以不同的主题,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乘客打造充满惊喜的旅途。
一里井站
一里井站以“数字矩阵 智慧交通”为主题,运用点线面结合的手法,营造出炫酷的公共空间。为呈现建筑线条原始美感,站内采用裸装设计,还原建筑结构特点,并与导向标识巧妙融合,整体设计风格现代简约,营造出现代工业氛围,彰显智慧交通的理念。
六中菱湖校区站
六中菱湖校区站以“青春活力 花样年华”为主题,以彩色方块为基本元素,采用立体构成语言,凸显青春与活力。高低错落的造型排列,配合灯光及材料质感,凸显空间层次,色彩交互、棱角分明、错落有致,寓意着绚烂的校园生活。
北城世纪城站
北城世纪城站以“科里科气 筑梦起航”为主题,站内装饰以“星辰”为主要设计元素,通过LED灯的交错镶嵌,营造出明暗交织的梦幻空间,共同勾勒出一幅璀璨的星际图景,展现合肥科里科气的城市气质。
车站出入口造型采用了“标准口”一线一造型、“特色口”一口一主题的形式,打破了以往合肥既有轨道交通线路出入口造型形式。
标准口:北城世纪城站B口
“标准口”造型以“乘风破浪 扬帆远航”为主题,采用几何构造手法,玻璃与铝板完美融合,现代简洁,轻盈通透。
特色口:梅冲湖站D口
“特色口”造型选取梅冲湖站D号口,以“浮光掠影.雨后彩虹”为主题,采用层叠错落的手法,通过韵律的曲线和变幻的光影,呼应梅冲湖周边水生态自然环境。
难题与突破:见证创新精神与精益求精
国内罕见的上下叠落隧道下穿铁路。为避让高层住宅、市政高架,减少对高铁桥梁及路基股道群的影响,灵璧路站~耀远路站区间采用国内罕见的上下叠落隧道下穿铁路,区间垂直叠落段达到693米,同时区间叠落联络通道位于含水量丰富的粉细砂地层,工程风险大。面对难题,总体组仔细研究,采用“冻结加固+矿山法+倒挂井壁法”设计方案,合肥轨道交通集团精心统筹,多次组织专家评审会,克服困难,最终确保工程顺利完成。
灵耀区间2#联络通道
合肥轨道首次实现高压燃气管道精准探测定位施工,陀螺仪定向探管,确保了盾构下穿高压燃气的安全。铁四院发扬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组织专家论证、现场实操等方式,最终采用陀螺仪惯性导航测量法降低探管风险,成功实现了管线物探施工,确保了施工安全。
8号线一期的开通,不仅仅是城市交通的提升,更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它是科技与创新的结晶,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典范,更是合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有力证明!
根植江淮大地,服务合肥发展
十余年来,铁四院扎根合肥、服务合肥,无论是早期的1号线,还是“接二连三”的2、3号线,亦或是如今“四通八达”的4、8号线,以及在建的连接市中心与机场的S1线,每一条通车的、在建的轨道交通都留下了四院人的身影。
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
1号线是合肥首条通车的轨道交通线路。铁四院创新设计的1号线下穿合肥站站房改造加固工程,是国内首例在无预留条件下地铁近距离下穿铁路独立基础站房工程。项目的实施,为合肥打通了连接南北城区的快速通道,促进了不同城区间经济的融合与发展。
合肥轨道交通2号线
2号线为一条东西走向的线路。四院人坚守初心,磨砺匠心,以高质量强审工作,助力合肥轨道交通开启换乘时代。
合肥轨道交通3号线
3号线串联起合肥市职教园区、图书馆和大学城等文化教育场所,覆盖了市民的主要出行目的地。铁四院作为项目的设计单位,秉持着专业严谨的设计理念,将文化融入设计,在细节之处彰显“书香之路”的独特魅力,助力合肥轨道交通迈入线网时代。
合肥轨道交通4号线
4号线串联了科技创新基地、政务文化中心和合肥南站中心三大核心区域,覆盖南北向最重要的客流走廊。铁四院的机电集成团队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为4号线打造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运营环境,助力合肥城市发展迈上新台阶。
合肥轨道交通5号线
5号线是联系中心城区与滨湖新区的重要线路。铁四院创新设计了合肥首座曲线地铁车站,打破了传统地铁车站直线型的刻板印象,以其流畅的曲线形态,彰显了合肥的城市活力。
合肥轨道交通6号线
在建的6号线是横穿合肥城区至肥东的东西向快线,节省市民出行时间,极大提升了出行效率。铁四院首创将原有线路弱电系统进行合理拆分,有效提升了系统效率和可靠性。
合肥轨道交通7号线
在建的7号线连接合肥经开区和滨湖新区,是合肥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中的一条重要线路。铁四院的细心审图为项目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为其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合肥新桥机场S1线
在建的S1线串联新桥国际机场、新合肥西站两大交通枢纽。铁四院作为项目设计单位,秉持着绿色智慧的设计理念,完善新桥国际机场集疏运体系,打造区域枢纽机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树立跨地市建设线路投资建设运营典范,助力合肥轨道迈入市域时代。
根植江淮大地,守望大湖名城。未来,四院人将继续秉承新时代四院精神,以“初心、诚心、匠心、恒心、爱心”合肥轨道交通项目部“五心”文化为指引,持续做好设计服务,在合肥这片热土上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