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华相宜”:渭南市博物馆里的文化传奇
“与华相宜”:渭南市博物馆里的文化传奇
“与华相宜”——这四个字,不仅镌刻在汉代瓦当之上,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谐、文化繁荣的美好向往。在渭南市博物馆,一场以“与华相宜”为主题的文物展,正在向世人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绵延千年的文化传奇。
“与华相宜”:一个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
“与华相宜”的理念,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在华山脚下的汉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刻有这四个字的瓦当。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太炎文录初编·中华民国解》中曾言:“雍州之地,东南至于华阴而止。梁州之地,东北至于华阳而止。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则缘起如此也。”这段论述,揭示了“华”字与华山的深厚渊源,也点明了“与华相宜”所蕴含的自然和谐理念。
十件国宝,诉说渭南千年文脉
在渭南市博物馆的展厅内,十件珍贵文物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辉煌历史。
陶鹰鼎:六千年文明的见证
1958年,在渭南市华州区泉护村,一位名叫殷思义的村民在耕地时偶然发现了一件造型独特的鹰形陶鼎。这件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文物,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生动的造型,被誉为“中国最美陶器”。陶鹰鼎采用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眼睛圆睁,喙呈钩形,双腿粗壮。翅膀贴于两侧,尾巴下垂至地,跟两条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强壮的身体,健硕的肌肉,被网友们称为“胖胖腿”和“肌肉萌”。
花瓣纹彩陶:华山脚下的文化瑰宝
在渭南市博物馆的第一展厅内,一件新石器时代的花瓣纹彩陶罐格外引人注目。这件文物保存完好,泥质红陶,器形硕大。侈口圆唇,短颈溜肩,斜直壁,小平底。 在这件花瓣纹彩陶罐的表面,有一层光滑的陶衣,肩部装饰黑色彩绘。 这些纹饰以多个圆点和弧边三角形相连接而成的花瓣纹带为主,效果好像陕西民间的剪纸作品,线条简洁流畅,对比色彩强烈。这种图案的彩陶罐主要出土于华山脚下,花瓣纹与“华”字相通,被誉为“华山玫瑰花”。苏秉琦先生以此提出“关中核心论”和“花瓣纹源自关中论”,认为花瓣纹是黄帝时期的重要象征,乃最早中国留下来的珍贵信息,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标识。
“与华相宜”瓦当:皇家园林的瑰宝
在渭南市博物馆的展厅内,一块西汉时期的“与华相宜”文字瓦当格外引人注目。这块瓦当出土于华阴市华山脚下,那里曾经是汉武帝修建的集灵宫遗址所在地。此瓦呈圆形,直径15厘米,中心圆钮突出,四个字为篆书体,按双界四格分布,顺时针旋转读法。构图细腻,文字巧拙,乃汉代瓦当的精品。这里的“与华相宜”属于吉祥用语,表达古代帝王希望自己与华山一样,有始无终,永远长存。根据历史学家的推测:华夏、中华、华人都是由华山的“华”而得名。与华相宜瓦当,唯渭南之独有,华山之名片,文化之精髓。
文化瑰宝,吸引八方来客
近年来,渭南市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和精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据统计,2024年“五一”假期,渭南市文博单位共接待观众约45.05万人次,其中渭南市博物馆接待1.13万人次。2025年春节假期8天,渭南市各文博开放单位共接待游客41.11万人次,博物馆更是推出了“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让游客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结语: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渭南市博物馆的“与华相宜”主题展,不仅是一次文物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精神的传承。从旧石器时代的大荔人头骨,到明清时期的康乃心私印,这些文物跨越二十万年的人类发展历史,见证了渭南这片土地上的文明进程。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理想。
正如“与华相宜”所寓意的那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与历史交相辉映,这正是渭南市博物馆所展现的中华文化魅力所在。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处细节都在展现着先人的智慧与匠心。让我们一起走进渭南市博物馆,感受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历史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