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红利助推张掖玉米制种基地高质量发展
政策红利助推张掖玉米制种基地高质量发展
张掖,这座被誉为“中国玉米种子繁育黄金走廊”的城市,每年产出的玉米种子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50%以上。这一骄人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
政策引领,打造现代种业高地
近年来,张掖市聚焦“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种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张掖市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张掖市加力培育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的相继发布,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资金支持方面,政府积极争取制种大县奖补、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等项目资金,用于扶持企业提升加工能力、开展科研创新。据统计,2023年张掖农户制种玉米平均亩产值达4131元,年产玉米秸秆100万吨以上,带动了养殖、食用菌等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种业发展的关键。张掖市通过建立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配备321台检测设备,年检测种子样品达3000份。临泽县更是探索开展卫星遥感制种基地监管,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监管网络,为每一粒种子的安全装上科技“芯”。
在机械化作业方面,张掖市大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目前,当地玉米制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北斗导航播种、植保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去雄机的引进更是将作业效率提升至人工的200倍。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推动了张掖种业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有64家玉米制种企业,其中4家已入选甘肃省“三高”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在张掖本地发展,还积极开拓全国市场,将“张掖玉米种子”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张掖市还建立了种子法庭,为种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这一创新举措有效维护了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人才支撑,注入发展新动能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兰州大学等科研机构与张掖市深度合作,为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例如,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的赵泽瑛博士后,通过在张掖农田的长期科研实践,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解决农田塑料地膜污染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望未来,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当前,张掖市正以更大力度推进种业振兴。未来,随着更多科研项目的落地和人才引进,张掖将继续巩固其在全国玉米制种行业的领先地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从河西走廊的沃野田畴到全国大江南北的广袤农田,张掖玉米种子以其优良品质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这背后,正是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这个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插上了科技翅膀,注入了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