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培养孩子的自知之明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培养孩子的自知之明
世界卫生组织将自我认知列为儿童需要掌握的十大核心能力之一,在很多国际学校里,提升孩子的自我认知课程从3岁开始一直进行到18岁。这种教育理念的背后,是对人类心理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研究表明,自我认知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解决问题,还能让他们拥有乐观的心态和成长型思维。
什么是自我认知?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自我认知,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觉察和理解。它包括认识自己的情绪、能力、信念和价值观,以及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对于儿童而言,自我认知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在每个阶段,儿童都会获得新的心智能力,从而以更复杂的方式理解世界。例如,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开始理解守恒性,能够进行可逆性思维;而在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则能进行抽象思维,基于假设进行推理。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帮助孩子:
- 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 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制定合理的学习和成长目标
-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挫折时更容易保持乐观
- 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轻易受他人影响
国际学校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
在国际学校,自我认知的培养已经发展成为一套系统的教育体系。以诺德安达教育集团为例,他们与伦敦大学学院知识实验室合作,开发了一个由六个“Learner Ambitions”组成的元认知框架。这个框架旨在帮助学生发展成为具有批判性、创造性、专注和好奇的学习者,并能在课堂内外以富有同情和协作的方式工作。
具体实施方法包括:
设定个性化目标: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设定学习目标,并使用“常规思考步骤”来实现这些目标。
运用思考策略:学校采用由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设计的思考步骤,帮助学生以更结构化的方式思考问题。例如,在阅读课程中,学生会通过“进入、退出、跳脱出来”的步骤,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
记录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元认知日记”记录学习的“瞬间”,这种定性记录可以帮助他们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
培养协作能力:通过“倾听、发言和鼓励他人”的思考步骤,学生学会在团队中有效沟通和合作。
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是显著的。根据英国教育捐赠基金会的数据,元认知策略可以帮助孩子在一年的学习过程中多获得八个月左右的进步幅度。更重要的是,这些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学术上取得成功,还能培养他们在快速变化的数字化世界中所需的“未来”技能。
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知之明?
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给予支持: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通过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智能的培养,帮助孩子全面发展。例如,鼓励孩子参与拼图、模型建设等空间推理活动,或者通过小组活动和团队运动提升社交技能。
创造安全的表达空间: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对他们的自我反思给予积极的反馈。可以提供写日记、冥想和正念练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内省和表达。
设定和实现个人目标:与孩子一起探讨他们的兴趣、优势和志向,帮助他们设定合理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培养自然观察力:多带孩子接触自然环境,参与园艺、照顾宠物等活动,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还能增强对自然界的理解。
教授情绪管理技巧:帮助孩子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习适当的表达和调节方式。
鼓励独立思考: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孩子思考问题的本质,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答案。
自我认知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系统的教育和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认知,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