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下,综合性大学如何引领学科发展?
“双一流”建设下,综合性大学如何引领学科发展?
2024年12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联组会议上表示,未来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这一信号表明,“双一流”建设即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综合性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如何在这一战略中实现学科发展,成为亟待探讨的课题。
综合性大学的定位与挑战
综合性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它们学科门类齐全,能够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良好平台。然而,综合性大学也面临诸多挑战:
多学科协调发展难度大:如何在众多学科中保持均衡发展,避免“偏科”,是综合性大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基础学科和人文社科相对薄弱:目前“双一流”建设中,我国高校的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基础学科和人文社科的整体实力仍需加强。
区域发展不平衡:据统计,北京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一枝独秀,可以打100分;上海、江苏可打50多分;湖北排第四,可以打35分,其他大部分省份都在20分以下。这种不平衡需要通过“双一流”扩容来调节。
创新路径:从交叉学科到产教融合
面对挑战,综合性大学正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加强交叉学科建设:教育部已布局建设12个未来技术学院、50个现代产业学院等,旨在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培养跨领域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在集成电路、储能技术等国家战略急需领域,已布局建设45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1100余项。
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基础学科国际暑期学校计划,支持北京大学等46所高校举办112期国际暑期学校,1341名国内外学者开设1141门课程,3.1万名国内外学生交流研讨。
成功经验与未来展望
一些地方高校已经通过创新举措取得显著成效:
深圳大学:本轮硕博点审核中,深圳大学有9个博士点通过专家评议,其中学术型博士7个,专业型博士2个。在非“双一流”高校中拔得头筹。深圳大学从1985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生,到如今已经成长为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7个的综合性高校。学科布局涵盖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历史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40年的时间里,学校成长迅速,展现了高等教育的“深圳速度”。
广东工业大学:本轮有7个博士点通过评议,其中学术型博士4个,专业型博士3个。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种,硕士专业学位点17种,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地方层面也在积极探索。湖北省提出“71020”高校学科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即到2035年支持7所左右高校进入世界一流高校行列,支持10个省属高校学科进入全国“双一流”,面向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动态培育建设20个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学科。
展望未来,综合性大学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优化资源配置:在多学科并存的格局下,合理配置资源,重点支持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
深化国际合作:通过联合培养、科研合作等方式,提升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服务区域发展:结合地方产业需求,打造特色学科,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为综合性大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这些大学有望在新一轮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