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绝技,火树银花:确山打铁花的前世今生
千年绝技,火树银花:确山打铁花的前世今生
2025年央视春晚上,一场来自河南确山的铁花表演惊艳了全国观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军站在舞台中央,手握花棒,奋力将千度高温的铁水击打到空中。瞬间,铁花四溅,如同火山喷发,又似满天星雨,将整个舞台映照得如同白昼。这震撼人心的场景,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更让确山打铁花这一千年技艺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从道教祭祀到民间艺术
确山打铁花,又名“铁树花”,是流传于河南省确山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大型民间传统焰火活动。据考证,这一技艺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关于打铁花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豫南大旱,村民为解除旱情,集资修建庙宇并铸造大钟。在熔化铁器的过程中,一位老人用柳木蘸取铁汁向上击打,铁汁溅起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成功驱赶了盘踞不去的乌鸦。这个传说虽带有神话色彩,却也反映了确山打铁花的悠久历史。
打铁花最初并非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宋代崇尚道教,确山县境内的老乐山曾是道教圣地,与湖北武当山、泌阳铜山并称中原道教三山。社会上的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与道士共同敬奉太上老君,因此工匠们与道士们可谓师兄弟。每年年初,五门工匠们会举行祭祀活动,通过打铁花祈求平安和生意兴隆。道士们则提供场地或出资支持,而工匠们也会免费为道士们铸造各类法器。这种相互支持的关系,促进了打铁花活动的开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打铁花逐渐从宗教仪式演变为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娱乐活动。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这一技艺达到鼎盛,不仅在春节等重大节日进行表演,还常常与耍龙灯、打铜器等民俗活动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
火树银花不夜天
确山打铁花的表演过程充满了神秘与惊险。表演前,组织者会在宽阔的场地上搭建一个丈余高的“花棚”,棚顶铺满新鲜的柳树枝,并绑上各种烟花、鞭炮。花棚旁边立一座熔炉,将生铁化成铁汁待用。打铁花的用具称为“花棒”,即手腕粗细的新鲜柳木棒,分为“上棒”和“下棒”,各长尺余。上棒的一端侧面挖有指头肚大小的圆坑,用以盛放铁汁。
表演开始时,打铁花者赤膊上阵,头上反扣一葫芦瓢,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上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下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击上棒。小圆坑中的铁汁冲向花棚,遇到棚顶的柳枝立刻迸散开来,形成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铁花又点燃棚上的鞭炮、烟花,顿时火树银花,蔚为壮观。十几个打花者往来于熔炉和花棚之间,一棒接一棒,一人紧跟一人,场面惊心动魄。
打铁花不仅是一项视觉艺术,更是一种力量与勇气的展现。表演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艺和过人的胆量。铁水温度高达1600摄氏度,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烧伤。因此,打铁花者在表演前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不仅要掌握击打的技巧,还要克服对高温的恐惧。正如B站UP主“江寻千”所言,打铁花需要舞动7斤重的柳木棒,面对高温铁水,必须打出蒙蒙细雨的效果,才能避免烫伤。
千年技艺薪火相传
近年来,确山打铁花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2008年,确山打铁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古老技艺开始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传承人们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创新。比如,有的表演团队尝试使用电钻等现代工具,让铁花飞得更高、更远;有的则将打铁花与现代灯光、音乐相结合,创造出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表演形式。
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像“江寻千”这样的90后UP主,不仅自己学习打铁花技艺,还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女子打铁花队,打破了这一技艺历来由男性主导的传统。她表示:“打铁花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项古老的技艺。”
文化瑰宝,薪火相传
确山打铁花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远不止于视觉艺术。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勇气。同时,打铁花还融合了道教文化、工匠文化、节庆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当今社会,确山打铁花不仅是节日庆典中的重要节目,更成为了一张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亮丽名片。它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打铁花是中国人的浪漫,是属于我们的独特文化记忆。”
随着时代的发展,确山打铁花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绽放光彩,为更多人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