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山到大唐:龙文化的千年演变
从红山到大唐:龙文化的千年演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最具象征意义的神兽,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其形象演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到盛唐时期,龙的形象经历了从原始图腾到皇权象征的演变,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权力的追求。
红山文化:龙的起源
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文化玉龙。这件玉龙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2024年9月,在赤峰市敖汉旗下洼镇元宝山积石冢,又出土了一件长15.8厘米、宽9.5厘米、厚3厘米的玉龙,这是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体量最大的红山文化玉龙,距今约5100-5000年。
红山文化的玉龙多呈“C”形,双眼突起呈菱形,鬣鬃飞扬,具有“猪”首特征。这些玉龙不仅是装饰品,更体现了先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拜。红山文化玉龙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龙文化的起源,展现了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夏商周:龙纹的繁荣
进入夏商周时期,龙的形象开始在各类青铜器上大量出现。商代晚期,青铜器铸造工艺达到高峰,兽面纹(即双夔龙纹)成为最流行的装饰纹样。西周中期以后,兽面纹减少,顾首龙纹增多,同时还流行新出现的窃曲纹、波曲纹、垂鳞纹和重环纹等抽象纹样。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毕经纬指出,商周青铜器上最流行的九种主体纹饰中,除鸟纹外的八种纹饰皆与龙纹密切相关。这些纹饰多与龙密切相关,如夔龙纹、窃曲纹和蟠螭纹等,都是龙之躯干或鳞片的抽象表现。这表明龙纹在商周青铜器中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反映了龙在商周先民观念中的重要性和神圣性。
秦汉:龙的皇权化
秦汉时期,龙的形象进一步发展,开始与皇权紧密相连。汉代画像砖和帛画中常见驭龙升仙的场景,龙成为升仙的“交通工具”。这一时期,龙的形象已比较完善,一般具有四足、爪、鳞甲和角的特征。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画面呈“T”形,上宽下窄,全长 205 厘米,上宽 92 厘米,下宽 47.7 厘米,由三块单层的棕色细绢拼成。帛画自上而下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三个场景。其中也有龙的形状。帛画的下窄部分,以玉璧为界划分成上下两层上为人间下为地下。上层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整幅画最大的龙便是贯穿天上—人间—地下的“双龙交璧”,两条龙一条为青色、一条为赤色,呈现出一种奋力向上的运动感。
这一时期,龙的形象已比较完善,并趋于成熟,一般都是四足、有爪,有鳞甲、长角,口部有须。大部分龙形大同小异,这时期的龙纹具有质朴、雄浑的艺术特征。
魏晋南北朝:龙的低谷与复兴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龙纹的数量相应减少,龙的形态也显得瘦弱疲惫。这一时期,龙文化的发展相对缓慢,直到隋唐时期才迎来新的繁荣。
唐朝:龙文化的鼎盛
唐朝国力鼎盛,龙文化达到新的高度。龙纹多出现于金银玉器和瓷器上,形象更加富丽典雅。唐代的龙不仅能够腾云驾雾,还能翻江倒海,入主水宫,在汉朝的龙纹基础上更添富丽典雅、生机灵动。
双龙耳瓶是唐代常见的器形之一,细长的颈口处两条龙张口向瓶中作吸食状,形成两弧形优美之耳。这种设计既体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展现了当时社会对龙的崇拜。
从红山文化到大唐盛世,龙的形象经历了从原始图腾到皇权象征的演变,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权力的追求。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至今仍具有深远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