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群忠教授呼吁:完善丧假制度保障孝道
肖群忠教授呼吁:完善丧假制度保障孝道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维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纽带。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孝道的实践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肖群忠在“中国伦理在线”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强调现代孝行需要制度和法律的支持。他通过分析一起因丧假引发的劳动合同纠纷案,指出丧假制度的缺失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呼吁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员工在处理家庭事务时的权利。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支持,体现了公众对于传统美德与现代工作制度融合的期待。
丧假制度的现状与困境
目前,我国关于丧假的全国性规定仍停留在1980年的《国家劳动总局、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知》。该规定明确,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丧假。如果不在同一地方的,可以再酌情给予一定天数的路程假。
这一规定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适用范围过窄:仅涵盖父母、配偶和子女,未将岳父母、公婆等其他重要亲属纳入其中。
假期时间过短:三天的丧假对于远在他乡的员工来说,往往难以兼顾奔丧和工作的需求。
执行力度不足:部分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对员工的丧假申请设置重重障碍,甚至出现以“旷工”为由解雇员工的情况。
案例:企业不合理对待与法律保护
某公司员工因父亲病危准备返乡,向公司请事假六天,请假当天主管同意了,但随后该员工却被告知公司领导没批准,只能无奈返回公司。结果在次日返程途中父亲过世,员工向公司主管汇报,主管告知其安心回家料理后事,于是便重新返乡。结果等他处理完回到公司时,公司却以丧假未经批准,“旷工三天以上”为由解除其劳动合同(公司规章制度要求请假三天以上,需经公司总经理批准)。职工不服提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该案经过“一裁两审”,用人单位均败诉。
法院判决指出:“用人单位行使管理权时应秉持‘普通善良人’之衡量标准,予以理解和尊重。劳动者已履行请假申报程序,用人单位未予准假,事后以劳动者擅自离岗、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为由径行解雇,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企业在处理丧假问题时,不能简单地以规章制度为由拒绝员工的合理诉求。相反,企业应该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员工的实际困难,展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
完善丧假制度的必要性
完善丧假制度不仅是对传统孝道的现代诠释,更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需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保障员工权益:明确的丧假制度可以为员工提供法律保障,避免企业在处理此类问题时的随意性。
促进家庭和谐:合理的丧假安排能让员工有充足的时间处理亲人后事,有助于缓解家庭矛盾,维护家庭和睦。
提升企业形象:企业在丧假问题上的合理安排,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
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制度化的安排,让孝道这一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具体建议
延长丧假时间:考虑到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大,建议将丧假时间延长至5-7天,以满足员工的实际需求。
扩大适用范围:将岳父母、公婆等亲属纳入丧假适用范围,体现制度的人文关怀。
明确企业责任:规定企业在员工申请丧假时不得设置不合理障碍,不得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加强监管力度:劳动监察部门应定期检查企业执行情况,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
建立弹性机制: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在不低于法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更加人性化的丧假政策。
结语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丧假制度则是现代社会对这一美德的制度化体现。我们期待社会各界能关注这一议题,推动丧假制度的完善,让孝道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