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孩子成长路上的“红绿灯”
家规:孩子成长路上的“红绿灯”
义乌一个7岁的小男孩独自乘坐电梯时,往电梯控制主板的位置上撒尿,导致电梯停止运行,停在7楼-8楼之间,电梯门处于半开状态,无法闭合。几分钟后,男孩随着电梯一起坠停,导致颅脑严重损伤,生命垂危。
这个令人痛心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没有规矩的家庭,比贫穷更可怕。
《正面管教》一书中写道:“对孩子来说,没有规矩的爱就像是裹着砒霜的糖衣。”很多家长在孩子年幼时选择了无条件放纵,让爱凌驾于规矩之上,殊不知这样的行为是在孩子成长路上埋下了一个“无声的雷”。等到雷爆的那天,买单的是父母,遭殃的是孩子。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分享过一个教育孩子的亲身经历。他的儿子以前擦鼻涕时总是把纸扔在地上,即使大人说教和劝阻也无济于事。一次,俞敏洪的妻子建议他让儿子自己捡,于是他在大冬天把儿子关在门外。儿子因为害怕,没过多久就敲门了。俞敏洪问儿子回来干嘛,儿子说要捡纸。从此以后,儿子再也不敢往地上扔纸了。
这个故事说明,给孩子定规矩时,规矩的严厉性和合理性都必须考虑。只有从小树立规则意识,才能避免孩子将来吃大亏。
那么,如何制定有效的家规呢?
首先,家规不宜过多,过多的家规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压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家规的表述也应尽量使用肯定句,以正面引导为主,避免使用过于严厉或否定的措辞。
其次,家规的制定需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比如,对于小学生,可以制定以下几条简单明了的家规:
- 尊重家庭每个成员,每天和家人说“早安”和“晚安”。
- 放学后先完成作业,再玩耍。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床铺、收拾书包等。
- 不说谎话,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并改正。
- 节约用电用水,不浪费食物。
这些家规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又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一直被视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颜之推就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后人:“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意思是说,父子间的关系要严肃,不可过分亲昵;骨肉间的亲情之爱,不可简慢不拘礼节。不拘礼节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过分亲昵就会产生放肆不敬之心。
古代许多名人都留下了著名的家训家规。曾国藩的《家训》以勤奋、简朴、求学、务实的家风影响后人;诸葛亮的《诫子书》教导子孙勤学立志,戒骄戒躁;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告诫子孙“俭能立名,侈必自败”;梁启超的《家书》则成就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然而,在现代社会,一些家庭却忽视了家规的重要性。有的父母以工作忙、没时间为借口,放任孩子自由发展;有的父母过度溺爱,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长大自然就会懂事。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最终可能导致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
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爱与规矩并行,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就是严守规矩、奖惩分明、有管有教。有些规矩你不教给孩子,就没人教给他。这份最全“家规”,请各位家长收藏:
- 父母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 家规要简明扼要,便于理解和执行。
- 奖惩要分明,让孩子明白行为的后果。
- 家规要与时俱进,根据孩子成长适时调整。
- 保持耐心和一致性,确保家规得到有效执行。
家规的制定和执行,不仅是对孩子的约束,更是对父母的考验。只有父母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和遵守家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孩子制定合理的家规,帮助他们成长为有责任感、有自律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