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旧村落如何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
古旧村落如何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
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杨家槽传统村落,经过两年的保护修复工程,如今已焕然一新。黄墙青瓦错落有致,古树古井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院落旁的石板路从杂草中重现斑驳痕迹,房前屋后鲜花环绕,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首批游客纷至沓来,让这个曾经只剩10多户人家的荒村,重新热闹起来。
这一变化,正是中国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工作,自2012年起,相关部门启动了传统村落调查,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保护利用。截至2023年10月,全国共有8155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了挂牌保护,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在政策支持方面,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机制。福建省率先在全国颁布《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并连续11年每年统一组织实施一批传统村落重点改善提升项目,累计投入20多亿元,撬动资金达500多亿元。江西省则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并建立省直单位与传统村落点对点扶持制度。
在具体实践中,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杨家槽传统村落的保护修复工程颇具代表性。该项目于2020年8月启动,设计团队与村民充分沟通,达成共识。改造后的杨家槽,不仅保留了传统巴渝民居的地域特点,还提升了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目前,常住村民已增加至30多户,延续数百年的烟火气正在回归。
江西省婺源县则通过创新资金保障机制,为古村落保护注入新活力。全县2647幢传统建筑通过保护性修缮获得“新生”,8145幢非徽派房屋得以改造。为解决资金问题,婺源县财政每年投入传统村落专项保护资金1000万元,整合乡村振兴等各类资金近2亿元,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累计2.6亿元、“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贷2.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3亿元参与保护利用。
然而,古村落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资金短缺是制约保护利用的关键难题。许多散落在乡间的老屋,具有保护利用价值,但因资金问题只能任由其斑驳衰败。此外,村民参与度不高、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面对这些挑战,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模式。福建省创新“工料法”提升工作效率、节约修缮成本,并搭建“传统建筑海峡租养平台”推动要素流转。婺源则推出“老屋认领”机制,面向全球招募“传统村落运营商”,让闲置老屋变身民宿、茶馆等文旅项目,从“老破旧”变为文旅热潮中的“主力军”。
古村落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通过统筹好保护、利用和传承的关系,构建美丽和谐的生态系统,不仅能实现其历史价值和生态价值,还能让乡村景色更美丽、文化更兴盛。各地正在积极探索精细化保护和利用古旧村落的新思路,以期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为每个村庄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使古旧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