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飞凤:无锡文旅新名片
玉飞凤:无锡文旅新名片
2025年春节期间,无锡旅游市场迎来历史性突破:全市接待游客1556.3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59.78亿元,两项指标增幅均位列全省前列。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无锡深厚文化底蕴的有力支撑。其中,玉飞凤作为无锡的城市文化标识,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
玉飞凤的历史渊源
玉飞凤的形象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距今约7800年的湖南沅水北岸高庙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带有戳印篦点纹凤鸟图像的陶器碎片。这些陶器为祭祀之用,表明凤鸟已成为一种群体性的宗教信仰符号。
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日鸟纹”象牙雕刻。其中最著名的一件双鸟朝阳纹象牙碟形器,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该器物上雕刻着由五个同心圆构成的太阳纹,两侧各有一只振翅欲飞的鸟,线条洗练简洁,寓意深远。
到了商代,凤鸟形象在玉器和青铜器上大量出现。最著名的当属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凤,其弧线优美,短翅长尾,分叉的尾翎栩栩如生。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也常见凤鸟纹饰,如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凤鸟柱头,展现了凤鸟文化的繁荣。
西周时期,凤鸟文化进一步发展。《诗经·大雅·卷阿》中记载:“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描述了凤凰飞翔的优美姿态。岐山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也留下了“凤鸣岐山”的传说,象征着周朝的兴起。
玉飞凤在无锡的现代演绎
在当代,玉飞凤这一古老的文化符号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2024年2月,在无锡清名桥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伯渎港,《运河之眼·一眼千年》光影秀首演,以创新方式展现了玉飞凤的文化魅力。
这场光影秀将玉飞凤拟人化,以其视角穿越千年,讲述吴地运河文化和江南非遗传承的故事。演出以伯渎河区域建筑为幕布,融合运河之眼装置、数控全息纱幕以及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将江南运河的历史底蕴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
打造文旅新名片
为了进一步提升玉飞凤的文化影响力,无锡市政协委员建议在无锡博物院设立专门展区,集中展示玉飞凤及相关文化遗存。同时,开发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让这一文化符号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此外,无锡太湖鼋头渚旅游集团计划在国际樱花节期间推出“跟着春晚游无锡”特色线路,将玉飞凤文化融入旅游体验。通过深度体验式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实地探访中感受无锡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玉飞凤作为无锡的“在地文化”标识,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记忆,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过创新演绎和深度挖掘,这一文化符号正成为无锡文旅发展的新引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