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创作技巧大揭秘!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创作技巧大揭秘!
古诗词在高考语文中占据重要地位,掌握其创作技巧对于提高分数至关重要。古诗词的创作手法多样,包括赋比兴、衬托、烘托、渲染、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其中,直抒胸臆和含蓄委婉是两种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
古诗词的基本创作手法
- 赋比兴
赋比兴是古诗词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源于《诗经》。赋是直接陈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典型的兴的手法,用雎鸠鸟的叫声引出对美好爱情的描写。
- 衬托与烘托
衬托是用一个事物来突出另一个事物的特点,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用送别时的酒宴来衬托离别的不舍。烘托则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突出主体。如李白的《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通过黄鹤和猿猱的描写来烘托蜀道的险峻。
- 渲染与对比
渲染是通过对环境、景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突出主题。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对国都残破景象的描写来渲染悲凉气氛。对比则是将两个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反差。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中“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通过炭的重量和回报的微薄形成对比,突出宫市的不公平。
- 动静结合与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是将动态和静态的景物相结合,使画面更生动。如王维的《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动衬静,更显山林的幽静。虚实结合则是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创造出更丰富的意境。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通过想象未来相聚的场景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直抒胸臆与含蓄委婉
直抒胸臆是直接表达情感,不加掩饰。如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中“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含蓄委婉则是通过暗示、象征等方式间接表达情感。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通过“妃子笑”这一细节暗示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暗含对奢靡生活的批评。
高考真题解析
以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古诗词鉴赏题为例: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传注与语录。
《论语》《孟子》两编在,吾取《春秋》并《易》读。
若言圣门有口诀,此是千秋万世书。
题目:这首诗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方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这首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学习方法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学习不应该局限于逐字逐句的注解和语录,而应该直接阅读经典原著,如《论语》《孟子》《春秋》《易经》等。这种观点体现了“由博返约”的学习理念,强调直接接触原著,而非停留在表面的注释上。
掌握古诗词的创作技巧,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还能在考试中准确把握命题方向。建议考生多读多练,通过反复诵读和分析,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