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传统农业 文山三七产量提升近4倍
科技赋能传统农业 文山三七产量提升近4倍
“药材好,药才好。”这句话道出了中药材种植的核心要义。在云南文山,这句朴素的道理正在被现代科技赋予新的内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文山三七的产量从每亩80公斤提升至200公斤以上,实现了近4倍的增长。这一显著成就的背后,是科技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
科技赋能,传统种植焕新颜
走进文山的三七种植基地,最引人注目的是成片的黑色遮阳网。这种看似简单的设施,却是三七种植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文山三七研究院研究员王朝梁介绍:“传统的三七种植依赖玉米秆、树叶搭建遮阳网,这种方式透光不均匀,容易引发火灾。而遮阳网的推广,不仅优化了光照条件,还大大提高了出苗率和存苗率。”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三七种植插上了科技翅膀。在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智化指挥中心,一块巨大的数字屏幕实时显示着种植基地的环境监测数据。公司讲解员刘雪萍表示:“这些数据为选地、种地提供了科学支撑,让种植管理更加精细、科学,从而提升了三七的产量和质量。”
土壤处理技术的进步,解决了长期困扰三七种植的连作障碍问题。通过棉隆熏蒸等技术,不仅可以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还能提高土壤氮和有效磷的利用率。目前,文山州已发展林下三七种植2026亩,推广老地复种4万余亩,成功将三七轮作年限从20年缩短到5年。
地理标志,品质保障的金招牌
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文山三七的品牌价值已达90.80亿元。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严格的品质管控和标准化生产体系。文山州三七和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产业信息科负责人刘倩婧介绍:“全州已有6个三七基地、1451亩获得云南省首批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认证。”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文山三七建立了全产业链的质量追溯平台。消费者只需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从种植到销售的全过程信息。这种透明化的管理方式,不仅提升了消费者信心,也为文山三七赢得了更高的市场认可度。
政策引领,产业发展的新航标
云南省和文山州政府高度重视三七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在2024年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新药研发、药食同源发展、GAP基地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会上,14家中药行业组织共同签署《全国中药材GAP联合推进倡议书》,为三七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文山州已初步形成以云南白药数字三七产业园和云南七丹药业三七产业文化园为代表的工业旅游新模式。通过推动工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提升了三七产品的附加值,也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体验。
展望未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文山三七产业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从“靠天种地”到“靠科技种地”,科技创新正在为这一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随着数字化管理的深入应用和标准化体系的不断完善,文山三七产业正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可以预见,在科技的持续赋能下,文山三七这一传统中药材,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