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与小篆的发展和区别
大篆与小篆的发展和区别
汉字的演变历程是一部精彩的文明史。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大篆和小篆,汉字形体经历了从象形到抽象的深刻转变。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古人智慧的结晶,更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带你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文字演变之旅,领略大篆与小篆的独特魅力。
虽然字体不等同于书体,文字的意义不等同于书法的意义,但是,毕竟汉字是书法的载体和表现的基础。所以,汉字的演变,尤其是汉字形体的变迁,对书法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前一阶段是从殷商时期直到秦代,后一阶段是从汉代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包括现在通行的规范汉字。而划分的基本标准,就是看字体的象形程度如何。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而隶、楷阶段的汉字则基本丧失了象形的意味,变成了由点画线条构成的纯粹抽象符号了。
古文字阶段的字体,大体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小篆。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占卜所用的龟甲兽骨上镌刻的文字,金文则主要是指西周时期青铜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石刻上面的文字(如《石鼓文》),小篆则是秦始皇帝统一六国以后采用的标准字体。不过,这种分类,只是出于叙述上的方便。实际上,西周初期同样也有甲骨文,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代甚至秦代也都有金文。况且,甲骨文、金文是就书写材料的材质而言,大篆、小篆是指字体的变迁而言。所以,当代著名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参照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古文字学导论》中的分类,将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分类作了变动,改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秦系文字四类。
商王武丁时期的牛骨军事刻辞
商代文字最主要的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甲骨文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汉字体系,其显著特点是象形程度很高。当然,从早期甲骨文到晚期甲骨文的对比可见,它们之间也有着非常清楚的简化趋势。其次,甲骨文的写法大多不固定,可以正写、反写、侧写、倒写,笔画的多少也不统一,偏旁位置也不固定,可见早期写法的随意性很大。甲骨文由于是雕刻在坚硬的甲骨上,所以笔画大多瘦削,圆形笔画多刻成方形,应该填实的部分也改作了线条。虽然甲骨文是用刀刻的,但是,商代已经发明了毛笔。甲骨文中有“聿”字,就像手执毛笔写字之形,而且有些甲骨和陶器上,也有用毛笔写的字。
西周《大盂鼎》拓片 局部
甲骨文字,是用铜刀或者石刀在相当坚硬的龟甲兽骨上刻出来的。由于龟甲尺寸的原因,一般字刻得都不是特别大,小的就像绿豆一样,大的也就像蚕豆。而且,很多字刻得非常规整,也很美观。龟甲和兽骨都很坚硬,铜刀和石刀算不得十分犀利,如何能在上面刻出如此精巧细致的线条来?郭沫若受象牙工艺工序的启发,推测甲骨应该是经过酸性溶液的泡制软化后再刻的,就像泡过澡之后再修脚或者剔除脚后跟的死皮变得容易一样。
甲骨文虽为三千年多前旧物,但古代典籍对此竟然毫无记载。甲骨文得以重见天日实属偶然,源于1899年王懿荣的一次生病。他从药房抓到的中药中有一味神奇的“龙骨”,上面刻有大量字迹清晰的文字。王懿荣“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由此,尘封了数千年的甲骨文,终于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此后,刘鹗墨拓并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籍——《铁云藏龟》。20世纪对甲骨文研究有重要贡献的有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合成为“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西周《大盂鼎》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虽然鼎盛时期是两周时代,但商代末期就已经出现了。先秦时期,称铜为金,所谓称青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由于钟和鼎在有铭文的铜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量也最多,所以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目前已经著录和现存还未著录的先秦有铭文的铜器大约有一万多件。其中,商代可能占四分之一左右。总体上看,商代铜器上的铭文不仅字数不多,少则一个字,多则五六个字,而且铭文内容也很简单,多为制作铜器者的族名或者所纪念的先人的称号。
甲骨文字
甲骨文字,是用铜刀或者石刀在相当坚硬的龟甲兽骨上刻出来的。
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字资料与商代相反,主要是青铜器铭文,其次是甲骨文。吉金是青铜器的雅称(吉,有善、佳、美之意),故青铜器铭文又被称为“吉金文字”。这些文字被铸刻在青铜器上,有凸有凹。凸出的,叫阳文,也称为“款”;凹进的,叫阴文,也称为“识”(读zhì),合称“款识”或“钟鼎款识”。西周时期,铭文逐渐增多,《毛公鼎》竟多达四百九十八字。因为金文是范铸在铜器上的,所以字体多粗笔,不少填实的团块,看起来比甲骨文还更象形。不过,字体开始向线条化和平直化方向演变。从书法的角度看,西周时期的金文文字较为成熟而规范,是学习金文的最佳范本。重要的器物有西周早期的《利簋》、《大盂鼎》,西周中期的《墙盘》、《大克鼎》,西周晚期的《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另外,西周时代的甲骨文,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过几次出土,但数量不多,内容多为周王占卜记录,字体与商代甲骨文相近,属于同一文字体系。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在楚、吴、越等国曾流行过鸟虫书或鸟篆,但美术化倾向明显,属于汉字演变的旁支末流了。
春秋战国楚帛书 孔子论诗
六国文字是指战国时代东方六国(齐、楚、燕、韩、赵、魏)所使用的文字,它们是相对于秦系文字而言的,主要是在兵器、玺印、货币等器物上的铭文以及简帛文字等。这一时期,使用文字的人越来越多,文字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字体的变化也大大加快了,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简体字的流行和俗体字的迅速发展。同一个字,六国之间彼此的写法往往很不一致,出现了区域性的异体。这一方面,与地处西部的秦国有很大的不同。建立在宗周故地的秦国,最为忠实地继承了西周文字,且在战国时期秦国文字的剧烈变化来得也晚一些。而东方六国的俗体字,与传统的正体字,有很大的区别,有的甚至是面目全非了。由于俗体字的广泛使用,正体字已经溃不成军。六国文字中,以近百年来出土的战国墓葬中竹简和帛书上的文字,即简帛文字,颇值得学习书法者关注。
秦系文字,是指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及统一六国以后,秦国所使用的文字。它上承西周金文,下启成熟时期的隶书即今隶,在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秦系文字可以分为篆书(大篆、小篆)和秦隶两类。大篆主要的文字资料是籀文(《说文》中收录了二百多字)、金文(兵器、虎符、权量上的文字)和石刻文字(最主要的是《石鼓文》)。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巡行天下,在峄山、泰山、琅琊山、会稽等地刻石记功,这些石刻文字是标准的小篆。小篆把每个字笔画的多少、偏旁的位置也固定了下来,这就使汉字初步实现了定型化,书写和识别就更加容易了。
西周《大盂鼎》拓片
跟任何古文字一样,秦系文字也有正体和俗体之分,其俗体文字是从战国中期开始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的正体,后来演变成了小篆;而俗体则发展成为隶书,表现为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造了正体文字。所以,郭沫若说:
隶书和篆书的区别何在呢?在字的结构上,初期的隶书和小篆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在用笔上有所不同。例如,变圆形为方形,变弧线为直线,这就是最大的区别。画弧线没有画直线快,画圆形为方形,表面上笔画加多了,事实上是速度加快了。变圆形为方形,表面上笔画加多了,事实上是速度加快了。改弧线为直线,一笔直下,速度加快是容易了解的。变圆形为方形,表面上笔画加多了,事实上是速度加快了。
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里,秦系正体文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字形规整匀称的程度在不断地提高。这一点,使得秦系文字与其他六国文字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于六国文字的地域性差异,各地文字异形的问题十分突出,以至于影响到不同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不利于秦王朝的统治。所以,秦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后,迅速进行了“书同文字”的工作,主要是以秦国文字为标准来统一其他六国的文字,废除了六国文字中与秦系文字不合的部分,所谓“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秦朝统一文字表
总体上看,小篆的笔画是圆转的,多少还保留象形的意味。但字形结构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同时,由于一部分字形经过明显的简化,使得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在隶书通行以后,笔画由圆转变为方折,汉字形体也完全丧失了象形意味,成为由点画组成的方块汉字,最终完成了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的演变。今文字阶段的字体,主要是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其中隶书和楷书是某个历史时期中正式使用的官方字体,而行书和草书则是平时快速便捷的自由书写。今文字的出现,不但没有因为汉字象形性的丧失而阻碍书法艺术的发展,相反,隶书和草书的出现,更促成了书写向秩序和自由两个方向的发展,为书法家的心灵回旋于秩序和自由之间,营构了广阔的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