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奶粉新规:严打虚假宣传,守护宝宝“口粮”安全
3.15奶粉新规:严打虚假宣传,守护宝宝“口粮”安全
2025年2月8日,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粉和调制乳粉》(GB19644-2024)将正式实施。这一新标准对乳粉和调制乳粉的原料要求进行了重大升级,特别强调了核心原料必须来自同一种动物,且含量不得低于70%。这一变化将对奶粉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那些存在虚假宣传行为的企业。
新标准明确规定,调制乳粉必须以单一品种的生乳和(或)其全乳(或脱脂及部分脱脂)加工制品为主要原料,且来自主要原料的乳固体含量不低于70%。这意味着,过去一些企业通过掺杂不同种类的乳粉来降低成本的做法将不再被允许。例如,一些标称“羊奶粉”或“驼奶粉”的产品,实际上主要成分却是牛乳粉,这种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
这一规定直指当前市场上存在的虚假宣传问题。据行业人士透露,现行标准下,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所谓的“50%粉”“40%粉”甚至“20%粉”,即产品中主要乳粉成分含量只有50%甚至更低。这些产品通常通过添加乳清粉、乳清蛋白粉甚至豆粉、糊精粉来降低成本,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新标准的实施将有力打击这种虚假宣传行为。以单一乳源为核心原料的要求,加上明确的含量规定,将使那些试图通过掺杂降低成本的企业无处遁形。同时,新标准还新增了牦牛、骆驼、驴、马等特色乳畜的乳粉及其基本要求,进一步规范了市场。
监管部门对奶粉虚假宣传的态度也日益严厉。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发布的涉未成年人食品安全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中,就有多起涉及奶粉虚假宣传的案件。例如,在一起案例中,某孕婴用品店宣称一款固体饮料能“调节过敏体质”,误导消费者,最终被法院认定构成欺诈,判决支付价款三倍的惩罚性赔偿金。
在另一起案例中,某乳业公司生产的固体饮料超范围添加食品添加剂,被法院判决支付十倍货款的惩罚性赔偿金。这些案例充分表明,监管部门对奶粉行业的虚假宣传和食品安全问题采取零容忍态度。
面对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消费者应该如何辨别虚假宣传,保护自己的权益呢?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提供一些帮助:
关注配料表:仔细查看产品配料表,确认主要原料的种类和含量。新标准实施后,产品必须明确标注主要乳源的含量,这将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产品的真实成分。
警惕夸大宣传:对那些声称具有特殊功效的产品保持警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广告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普通食品更不得宣称具有特殊医学用途。
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优先选择那些有良好市场口碑、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品牌。大品牌通常更注重产品质量和合规性。
保留购物凭证:在购买奶粉时,务必保留好购物发票、产品包装等凭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可以及时维权。
关注官方信息:定期关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官方机构发布的食品抽检信息,了解最新的食品安全动态。
新标准的实施和监管部门的严格执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有力的保护。但作为消费者,我们也需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理性消费,共同营造一个健康、透明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