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5,权威专家预测汽车行业六大走势
展望2025,权威专家预测汽车行业六大走势
2024年接近尾声,中国汽车市场在经历价格战和营销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新能源汽车产销首破1000万辆、中国品牌乘用车单月销量占有率突破70%等众多高光时刻。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汽车行业将迎来哪些机遇与挑战?《中国汽车报》邀请了五位业内权威专家,对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汽车市场走势预测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表示,对于2025年汽车产业有四点期待:一是希望汽车产业能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的主力军;二是要在绿色低碳发展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三是要调整好产业结构,避免“内卷式”竞争;四是继续坚持国际化发展道路。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认为,2025年汽车产业形势将保持谨慎乐观。预计汽车销量将超过32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速将超过20%。同时,汽车产业经济性将逐步提升,“赔本赚吆喝”的现象有望得到改善。
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预测,2025年国内汽车市场将保持稳定,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增长将快于总销量增速。同时,政策支持将继续为汽车市场注入活力。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宗巍预计,2025年汽车市场整体有望实现3%左右的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市场渗透率将突破50%,插混产品(含增程)仍是增长主力。在海外市场,贸易出口仍将保持增长,预计全年可以达到650万辆。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预测,2025年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将达到2335万台,同比增长1.8%。同时,2025年车市将呈现前低后高的特征,1月零售可能负增长10%以上。
车市价格战仍将继续?
付于武指出,2024年我国汽车产业在产销量上迎来新高度,但同时也出现了非理智的竞争行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但整治内卷并非一朝一夕之事,2025年车市价格战仍将持续,需要行业共同努力化解。
吴松泉预计,2025年全年价格战仍将持续,但将有所遏制。中央对“内卷式”竞争的措辞更加严厉,预计将出台具体措施。预计2025年价格战将出现两极分化:头部企业将寻求良性经营模式,价格战转变为“技术战”和“品牌战”;尾部企业仍将以存续为目标,短期内利用价格优势换取市场份额。
促消费政策会如何延续?
叶盛基建议,2025年应延续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政策。同时,应进一步放宽限购政策,提升城市道路运输效率,促进汽车消费。此外,还应加大在三四线城市的推广力度。
崔东树认为,2025年促汽车消费政策需要地方加力实施,特别是以旧换新补贴。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将改善地方支持消费能力。同时,建议实施“油电同补”,稳定燃油车发展,实现平等的消费选择。
新势力车企谁主沉浮?
吴松泉预测,2025年新势力车企淘汰退出将持续加速。在当前管理加严、盈利下降双重压力下,市场表现不佳的企业经营压力将进一步增大,破产、爆雷现象还会继续发生。预计2025年总体竞争格局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但企业的退出一定会发生。
崔东树认为,2025年新势力车企会呈现相对分化的发展态势。纯电动突破的企业表现会逐步走强,增程式需要有效改善纯电动的销量贡献。传统汽车品牌与新势力品牌之间的竞争格局有利于传统车企。新能源是规模化产物,对综合产业链控制和资金来源都是考验。
合资车企走向何方?
付于武表示,部分合资车企的转型已经有了阶段性成果。中国作为超大汽车市场,合资车企不能够也不应该放弃,而要深度耕耘,进行本土化开发,生产出更多符合中国汽车消费者的产品。另外,全球化也是合资车企的一大机遇,要着眼于东南亚、欧洲等海外市场。
叶盛基认为,合资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发展上与国内市场需求出现落差,导致其在国内市场份额不断下滑。但合资品牌在后续发展上会有较好表现,不会一直下滑。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始终秉承包容、开放思想,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将互助共进。
刘宗巍预计,2025年合资品牌仍将面临严峻挑战。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合资品牌将趋于分化:部分品牌在中国市场将彻底被边缘化,或者仅能维持特定细分市场的存在;而坚定信念持续加大中国市场投入,并全面拥抱本土整车和供应商合作伙伴(特别是在智能化方面),积极融入中国本土产业生态的合资品牌,有望稳住阵脚,保持相对可观的市场份额,进而反哺海外市场而获得更大收益。
汽车产业如何强链补链?
叶盛基表示,2025年汽车供应关系会出现变化和调整,但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产业正经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低碳化快速转型,由此必然带来供应链的结构性调整,但根本性变化还需更长时间。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谁能掌握“四化”核心技术,谁就能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吴松泉认为,汽车供应链的垂直整合将进一步加剧,不仅会带动供应链关系加快向网状结构转化,还会让更有核心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愈发突出,升级成为0.5级或1.5级的供应商,持续向整车企业贴近,扩大配套规模和体量,在供应链格局动态调整中实现重新定位、谋求更适宜的零整配套关系。我国汽车供应链结合当前形势,以行业竞争和科技创新推动培育一些优势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不仅在国内扩大体量规模、提升抗风险能力,也要深入全球参与国际产业链建设,灵活利用全球资源提升自身核心竞争。
刘宗巍建议,面对产业重构不断深化和全球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局面,中国汽车产业必须聚力打造高柔性、强韧性的生态化供应链。其中,“高柔性”强调高度的灵活性,“强韧性”强调极强的可靠性和抗压性,“生态化”则强调整供各方形成相互交织的紧密连接和高效协同,实现资源快速精准的统筹调配。汽车企业一要在产品设计上加强平台模块化和硬件标准化、通用化,以降低供应压力:二要实施数字化转型,建立可以灵活切换的自适应生产模式,并构建研产供销服等多方数据实时共享和响应的数字化平台;三要构建多地分布式仓储、设置战略库存、并采取单一与多点平衡的供应链战略,以形成可靠的风险防控与应对能力。最终,以高效率、低成本且能够抗风险的新型供应链,支撑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