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东莞石排镇塘尾古村:从小镇到现代都市
探秘东莞石排镇塘尾古村:从小镇到现代都市
在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有一座被誉为岭南建筑“活化石”的古村落——塘尾古村。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村,历经800多年沧桑,至今仍保存着268座古民居、21座祠堂、19座书室等明清建筑,是岭南广府文化在珠三角地区延续、传承及结合地域特色发展的典型代表。
建筑布局:岭南文化的缩影
塘尾古村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民居、古井、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
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红石做门、窗框和砌墙基,水磨青砖清水墙,保存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筑构件。祠堂建筑除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则是二进四合院形式。民居布局多以三间两廊、三间一边廊为主,因与巷道的相对关系而有所变化。民居与书室结合、民居与祠堂结合是塘尾明清古村落的一大特点。
塘尾古村的防御设施完备,围墙绕古村落成封闭一周,周长860.8米,高5米,宽0.35米,红石墙基,青砖墙体,每隔4米有一附墙。在围墙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角开有四个围门,村民分别称之为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以东门规模最大,宽4.24米,长5.38米,高9.30米,为两层青砖镬耳山墙建筑,围门之上镶“秀把东南”匾额。围墙附有28个谯楼(当地乡民称楼斗、炮楼),以28个天文星宿命名,规棋有大有小,一般尺寸为长、宽各4.5米,高7米,围墙、围门和炮楼组成完整的防御设施,保障塘尾古村落的安全,近百年来先后成功抵御了1911年清军的抢劫和1944年石碣吉洲土匪李朝的侵犯。现围门完好,围墙基本完整,炮楼尚存19个。
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网状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直巷7条,东西走向的横巷4条。巷道由红石条石铺就而成,宽2米左右,巷道下面有完整的排水渠。至清末光绪年间,富绅李植忠改建部分红石巷为花岗岩麻石巷,横穿围面,从东门出围到牛过村,可达当时的南社火车站,由北门出围直达当时的木排村石龙渡口,总长度近10公里,现仅存围内300米。
塘尾明清古村落有古井10眼,分布在各巷道旁公共使用或民居、家祠天井内私家使用。井壁用青砖砌筑,井沿则用整块红石挖空而成,一般直径0.87米,高0.40米。至清末采用花岗岩石。
文化传承:从古至今的延续
塘尾古村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文化的传承。村内的李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是村民祭祖的重要场所。景通公祠、梅菴公祠等建筑,不仅展示了精湛的建筑工艺,还保留了从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祖的祖先牌位原物,为东莞地区罕见。
塘尾古村的民俗文化活动“康王宝诞”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外,村内还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的生产生活用具,这些实物见证了东莞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
从古村到都市:东莞的现代化之路
与塘尾古村的宁静古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莞现代化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凭借“三来一补”的发展模式,迅速发展为外向型经济强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莞模式”。如今,它已是一座拥有超过千万人口的地级市,2023年GDP达到1.14万亿元,展现出强大的经济实力。
在东莞这片剧烈变化着的土地上,机会总是垂青努力奔跑的人。1995年从部队退役的占有兵从湖北襄樊来到东莞,做过保安,五金厂工人,保安队长,后来他学会了照相,将镜头对准打工人,一拍就是20多年。在过去的40多年间,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东莞,产业发展吸引了全国大批人口涌入。据不完全统计,曾有超2亿人在东莞奋斗,“平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个与东莞有交集。”
东莞以全国0.03%的土地面积,生产出了占全球1/3的“潮玩”、1/4的手机、1/5的羊毛衫、1/10的运动鞋。东莞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工业门类,占所有41个大类的82.9%,制造业体系涉及30多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
城市记忆:塘尾古村的新使命
如今的塘尾古村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免费向公众开放。它不仅是东莞历史的见证,更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东莞从一个小镇发展成现代都市的过程,品味记忆中的乡愁。
塘尾古村是东莞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它见证了东莞从一个普通的农业县,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历程。如今,塘尾古村已成为东莞城市记忆的载体,向世人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