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高产栽培技术详解:从育苗到收获的全程管理
草莓高产栽培技术详解:从育苗到收获的全程管理
草莓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水果,其种植技术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从育苗到收获,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管理。本文将详细介绍草莓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帮助种植者实现优质高产。
种植前准备
选地与整地
草莓种植地应选择地势略高、地面平坦的地方,确保排水和灌溉系统完备。土壤应富含有机质,保水力和透气性良好,pH值在5.5-6.5之间。前一季作物以蔬菜、豆类、瓜类或小麦为宜,这些作物的种植有助于保持土壤肥力。
施足基肥
整地时需彻底清除田间杂草,确保土地清洁。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每亩施用约5000千克,同时加入50千克过磷酸钙和50千克氯化钾作为基肥。肥料均匀撒施后,进行30-40厘米深的耕翻,以促进土壤熟化。土地整平后,按100厘米间距制作畦床,畦面宽度为80厘米,畦沟宽度20厘米,畦高15厘米,畦长不超过20米。
定植技术
定植草莓时,需注意植株的定向,确保弓背朝向沟道一侧,花序生长方向一致,这有助于后续的管理。每穴栽植一株草莓苗,栽植深度应使苗心不被埋没,同时根部不露出土面。根据草莓苗的长势和土壤肥力,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弱苗或迟栽的田地宜密植,每亩约8000株;壮苗、早栽、土壤肥沃或采用地膜覆盖技术的田地宜稀植,每亩约6000株,株行距控制在50厘米×20厘米。
定植后立即浇一次透水,确保土壤充分湿润。定植后一周内,早晚各浇水一次,保持土壤持续湿润,有助于草莓苗的成活。之后,根据土壤湿度适时浇水,保持土壤适度湿润,以利于草莓的生长。
生长管理
温度调控
棚内温度的调节主要通过放风口来实现。扣棚后,晴天上午10点后,如果棚内温度升至35℃以上,应开启棚膜进行通风降温,保持白天棚内温度在28-30℃,夜间在12-15℃,最低不宜低于8℃。随着外界温度的持续下降,夜间应在棚膜上加盖草苫以增强保温效果。当夜间棚内温度降至8-10℃时,应开始早晚揭盖草苫,以调节棚内温度。白天调节棚内温度时,可以通过揭盖草苫、调整通风口大小和通风时间来实现。
水肥管理
草莓从定植到开花结果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大。除了施足基肥外,还需要在果实膨大期和采收初期适时补充肥料,建议每亩施用10公斤草莓专用肥或磷酸二铵。施肥时结合灌溉,以200倍液肥的形式进行沟施,这样效果更好。对于生长旺盛的田块,喷施0.1-0.2%的磷酸二氢钾2-3次,也能带来增产效果,但开花期一般不推荐喷施。采果期间,应遵循适量氮肥、重点磷钾肥的施肥原则,保持合理的肥料配比,以实现高产和最佳效益。
地膜覆盖
使用0.012mm厚的黑色地膜覆盖,其防草和保温效果优于白地膜,能显著促进草莓早熟、增产,并提升果实品质,增加商品果的比例。地膜覆盖的时间安排为:10月25日至30日覆盖黑色地膜,11月5日前后覆盖大棚膜,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根据需要覆盖内环棚膜,以防止冻害。
通风换气
2月份起,棚内可能出现高温情况(超过35℃可能影响草莓生长),需要及时进行通风换气。日落前要及时关闭棚膜以保持温度,减少白粉病和灰霉病的发生。
病虫害防治
草莓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包括红蜘蛛、白粉病、炭疽病等。其中,红蜘蛛是温室和温室栽培的重要害虫,通常成螨和若虫螨在草莓叶片背刺中吸汁、吐丝、结网、产卵和为害。起初,叶背面叶柄主脉两侧出现黄白色至灰白色斑点,叶片变成浅灰色,叶片变成黄绿色。危害严重时,叶片焦枯脱落,植株矮小,生长缓慢。草莓在温室生长中后期易发生红蜘蛛。受害植株矮化、早衰,叶片红褐色、干燥,开花时果实受害,果实减少、变硬,畸形果增多,严重影响鲜食草莓的产量和品质。严重受损可减产30%~40%,甚至绝收。因此,管理层应采取以下措施:
采取隔离措施,严格控制人员进出棚室,在棚室前垫草垫,在棚室换工作服,阻断人传人;操作工具专用于棚内,避免交叉传播。
被天敌控制。红蜘蛛发生初期利用天敌控制种群数量,从开花到果实生长释放捕食螨。在释放捕食螨前,尽可能减少红蜘蛛的数量,并使用1%苦参碱印楝素或10%阿维菌素水分散粒剂进行虫害防治。
所用的生物农药用矿物油加水稀释150-200倍,在整个田地喷洒。3-5天后可以喷第二遍。或用10%阿维菌素水分散粒剂喷雾8000 ~ 10000次,每7天防治一次,两药交替使用效果较好。化学农药用1500倍的8%阿维菌素-达乳油或1500倍的5%噻螨酮乳油每7天喷一次,两种农药交替使用效果较好。
农药防治应在害虫发生的早期使用。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要把保温开始作为关键控制时期。可以用20003000倍溶液的15%溴虫腈乳油·20003000倍溶液的73%普罗帕酮乳油·70%雷扎培乳油(国产,有效成分同)2000 ~ 3000倍溶液的普罗帕酮·2500倍溶液的40%普罗帕酮乳油·1500 ~ 2000倍溶液的25%三唑锡可湿性粉剂·2000 ~ 3000倍溶液的510%刘洋霉素EC 1000-1500倍,24.5%贝农吉克EC 2000-3000倍,45%晶硫合剂250-400倍,松碱合剂30倍,20%双甲脒EC 1000-1500倍,25%阿卡帕尔EC 1000-1000倍。
授粉与结果管理
草莓虽然可以自花授粉结实,但大棚内的环境条件可能不利于授粉和受精。进入初花期时,应放置蜜蜂辅助授粉,这不仅能提高果实品质,增加产量,还能减少畸形果的发生。草莓花期时,植株侧芽开始生长,需要及时摘除老叶和过多侧芽,原则上除了主芽外,侧芽最多保留2-3个,以保持植株健康生长。
草莓扣棚后约30天开始现蕾,现蕾期适宜的温度为白天25-28℃,夜间10℃。开花期的管理尤为关键,需要做好温湿度调节。开花期棚内温度宜控制在白天23-25℃,夜间8-10℃。草莓花开放的最低温度为13.8-20.6℃。温度过低会影响花药开裂,进而影响授粉受精。开花期棚内湿度不宜过高,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左右。疏花工作要及时进行,去除高级次小花和弱花,保留7-10朵健康花,随着坐果进程,疏除畸形果、病果、小果,最终每个花序保留3-5个果实。
收获与储存
草莓的成熟期特征明显,果实在转色期会逐渐从绿色变为白色,最终呈现出鲜艳的红色。当果实达到八成熟时,即可进行采收。采收时应选择晴朗的早晨或傍晚,避免高温时段,以减少果实的水分流失。采收时需轻拿轻放,避免损伤果实,同时保留果柄,以延长果实的保鲜期。
采收后的草莓应立即进行预冷处理,将果实温度迅速降至0-2℃,以抑制果实的呼吸作用,延缓衰老过程。预冷后的草莓应存放在温度为0-2℃、相对湿度为90-95%的环境中,以保持果实的新鲜度和口感。在储存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果实的状况,及时剔除病果、烂果,防止病害的扩散。
通过以上技术指导,种植者可以更好地掌握草莓高产栽培的关键环节,实现优质高产的目标。同时,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和授粉管理也是确保草莓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