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库水源保护:从科技赋能到全民共治
湖库水源保护:从科技赋能到全民共治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最新研究显示,中国湖库已成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占比高达40.8%。然而,随着藻类水华问题日益严峻,如何保护这些宝贵的水源地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湖库水源保护的紧迫性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张运林研究员团队在国际著名刊物《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的研究表明,中国通过水库建设、跨区域调水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饮用水源安全。目前,全国3441个市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40.8%来自湖库。然而,研究也发现,从2000年代到2010年代,湖库藻类水华发生率激增了113.7%,对饮用水源地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
科技赋能:美丽河湖的守护者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在河湖生态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以河源万绿湖和佛山高明河为例,华南所通过科技赋能,成功将这两个河湖打造成为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精准把脉:找准问题根源
为了精准“诊治”河湖生态问题,华南所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组建技术团队,以水环境质量、生态流量、湖库综合营养状态等指标为重点,开展现状调查和目标差距分析。技术团队经过1000多个日夜驻点奋战,记录万余个水文水质水生态数据,为河湖治理提供了详细的“体检报告”。
对症下药:系统治理见成效
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各地坚持“千姿百态、各美其美”的建设导向,推进分类施策。河源市划定畜禽、水产养殖禁养区共1730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38%,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佛山市则深入推行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水,成立市、区、镇三级水环境治理指挥部,压实各方责任。
通过系统治理,万绿湖水质连续14年保持Ⅰ类,调查发现土著鱼类58种,较2009年增加2种。佛山高明河干流国考断面沧江水闸水质由Ⅳ类改善为Ⅱ类,支流河涌基本消除劣Ⅴ类。
创新机制: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河源市和佛山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河湖“健体”注入持久动力。河源市依托万绿湖优质水资源,积极引进饮用水行业龙头企业,培育“水经济”,累计接待游客20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71亿元。佛山市则整合高明河沿岸资源,打造碧道、生态景观廊道,2023年吸引游客超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8亿元。
全民参与:共绘美丽河湖新画卷
河湖生态保护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河源市和佛山市通过打造亲水悦水步道平台,聘请科研机构进行监测评估,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护河行动”,形成了政府、科研、公众三方联动的良好局面。
科技创新:构建监测预警体系
针对藻类水华问题,国际社会已开始重视有害藻华(HAB)的观测、预警和防控。美国海洋综合观测系统(IOOS)针对墨西哥湾、加州近海和缅因湾等海域,建立了有害藻华检测预警系统。中国也需要加快构建类似的监测预警体系,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湖库水源保护能力。
结语
湖库水源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科技支撑、全民参与。通过持续改善湖库水质,防范藻类水华发生,我们才能实现饮用水安全供给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子孙后代留下“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