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高翻学院英语口译专业:培养国际会议口译人才
上外高翻学院英语口译专业:培养国际会议口译人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SISU)的英语口译专业以其严谨的教学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机会而闻名。从课堂学习到实际操作,从理论研究到跨文化交流,这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口译人才。让我们跟随2022级研究生王钰钦的脚步,一起探索这个被誉为"沟通桥梁"的专业世界。
专业概览:培养国际会议口译人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下设应用翻译系、译学理论系以及多个高端实践平台。目前,翻译专硕口译专业设有八个中外语对。其中,国际会议口译专业证书项目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全球事务的专业会议口译员,毕业生能胜任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的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工作。而翻译专硕口译专业则侧重培养社会公共事务和商业商务活动所需的专业语言人才。
王钰钦与支教地的小学生合影
热爱驱动:从德语到英语口译的转变
王钰钦本科毕业于上外德语系,曾作为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前往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支教一年。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她的视野,也加深了她对语言学习的热爱。硕士阶段,她选择了英语口译专业,开始了新的学术旅程。
谈及专业转变,王钰钦表示:"从关注基础词汇、语法到注重沟通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她认为,口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沟通的桥梁。
王钰钦与同学一同课后学习
专业训练: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培养
在高翻学院,专业训练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学生需要大量时间熟悉语料,通过重复练习来提升能力。课堂上,老师会提供来自欧盟口译司、国际会议等不同主题的材料,学生需要轮流进行口译演练,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点评。
王钰钦回忆道:"这个过程压力很大,需要不断自主练习来充实自己。"课后,她会与小组伙伴一起复习材料,预习新内容,这种集中学习的状态使她能够更好地应对口译学科的要求。
实践机会:从志愿服务到专业实习
高翻学院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经常发布各类专业相关的活动。王钰钦参与了学校主办的多语种同传接力赛志愿服务,这让她对同传设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此外,她还在2023SPW上海铂金周、ITB国际旅游展等活动中担任陪同口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首届多语种同传接力赛比赛现场
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了满足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口笔译人才的需求,高翻学院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除了口笔译教学,还开设了翻译概论、中西翻译简史、法律基础、时政外宣翻译、国际关系概要等课程。王钰钦还加入了卓越学院的研究生项目,学习国际政治事务、国际发展事务等相关知识,为自己的口译能力提升助力。
王钰钦在2023SPW上海铂金周承担陪同口译工作
口译笔记: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平衡
口译笔记是口译训练中的重要环节。王钰钦介绍道,口译笔记采用符号和标记,高度个性化。课堂上几乎每个人的笔记都不一样,虽然有一些共通的符号,但大部分标记还是很个人的。她笑着说:"我很喜欢画画,所以我的笔记里也偶尔会出现小汽车。"
口译笔记的绘制方式包括斜着记或竖着记,译者通过使用横线或斜线区分逻辑组块。实际上,口译笔记在翻译过程中仅仅起着辅助作用,是作为对脑记的一个补充,帮助译者记忆,并更好地抓住翻译内容。对于译者来说,笔记最好是遵循"Less is more"的原则,口译老师通常会在课上强调,脑记为主,笔记为辅,"脑记的基础是深层理解"。
王钰钦正在2023ITB国际旅游展展会进行翻译
未来展望:人机协作的新时代
对于现在互联网上充斥着许多"AI将会冲击人工翻译"的论点,王钰钦也有自己的理解:"在上外学习了多年,学校育人的目标和我得到的收获都让我有足够的自信面对未来。我认为我们译员和翻译机器从来都不是竞争的关系,是友好合作的概念,机器会辅助我们更好的完成工作,更大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而我们的存在是把语言精妙之处传递出来,是有温度、有文化、有情感的双向交流,这些都是AI无法超越的。"
秉持"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理念,以"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为目标,越来越多的上外人从这里出发,借助专业技能跨越语言障碍,向世界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
王钰钦在虹口校区参加校园音乐节
王钰钦在学校青年志愿者行动25周年交流对话会上分享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