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遗「每日一新」:腐竹制作技艺
河南非遗「每日一新」:腐竹制作技艺
腐竹作为中国传统豆制食品的瑰宝,不仅营养价值高,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河南省,安阳大槐林腐竹和许昌河街腐竹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悠久的历史传承,成为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阳大槐林腐竹:从皇宫秘方到民间技艺
安阳大槐林腐竹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据传是由内黄县梅花拳五世祖王登榜将皇宫“黄豆制浆”健身进补方法发展而来,代代相传至今。
其制作工艺极为讲究,主要原料是黄豆,为突出腐竹成品的鲜白,须选择皮色淡黄的大豆。整个制作过程包括选料、去杂、清洗、浸泡、磨浆与过滤、煮浆及放浆过滤、起皮、干燥、晒干或烘干后少用净水使其微软、扎捆等大小36道工序。在制作过程中,绝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再经过后期工艺调形、烘干,室温干燥存放可使其保持两年以上不变质、不发霉。成品大槐林腐竹外观透亮,色泽醇黄,口感纯正,豆香浓厚,软绵清香,咸鲜微甜,营养可口。
许昌河街腐竹:三国遗风的传承
许昌河街腐竹的起源则颇具传奇色彩。据《许州稗史》等野史记载,其制作技艺可追溯至三国时期。相传曹丕的厨师因犯错出逃至许昌河街乡一带,村民将其安置于一破庙内,并赠送他豆腐皮充饥。豆腐皮不易保存,厨师便将豆皮卷起晒干,这便是腐竹的雏形。此后,腐竹制作方法在河街一带广为流传,并不断得到完善。
河街腐竹选用本地大豆和灵沟水为原料,经过精选、浸泡、磨浆、过滤、煮浆、提皮、干燥、包装等诸多环节。成品色泽亮丽,支条均匀,条内空心,蜂窝整齐,久放而不变质,四时皆可食用。其口感筋道,味道鲜美,几乎适合所有人群食用,因营养价值高、保健功能佳,享有“素中之荤”的美誉。
非遗传承:文化瑰宝的保护与发扬
2015年,腐竹制作技艺(包括安阳大槐林腐竹制作技艺和许昌河街腐竹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不仅是对这两项传统技艺的认可,更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肯定。通过这样的方式,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